香港南天 Sagazine 時事新聞 時事評論 查看內容

香港需要科技局

2010-11-12 00:00| 發佈者: J-20| 查看: 604| 評論: 0|原作者: 楊雨霑|來自: 香港商報

       朋友得悉筆者從上海回來,邀我分享世博經驗。筆者雀躍地講解相中風情,流露出當時的怦然心動。我對香港館科學含量評價頗高,朋友不悅說:「香港高科技是扶不起的。」
 
       扶起高科技靠推手
 
       經筆者追問,朋友道:「高地價是科技死穴,政府不懂科技創新。」地貴和樓市蓬勃,確實減低科技投資意欲。但如果這彈丸之地缺乏吸引力,為何漢鼎亞太曾考慮投資100億在港建半導體廠?只怪政府不能提供全面優惠政策(包括地租和稅務)和「溝通」欠積極,最終項目給上海所奪。朱經武教授曾說:「科技發展未必全取決於土地」。人稀的芬蘭尚有諾基亞,土狹的新加坡仍可發展出污水净化和其他科技,河北寧晉縣更培養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生產企業!不可能的地方,不可能的人才,往往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創新,離不開科技人才;創新,離不開高科技基礎;創新,全賴社會奮斗。如果說香港沒科技人才,似乎對高等院校不公,例如中大和港大擁有一流醫學實驗室和優秀醫生,支援中西醫藥科技發展無難度。人才非沒有,問題是誰做主要推手,拉攏業界和學術界發展「港版輝瑞」?以應用科技為例,香港的B2B電貿方案公司,可將技術支援外判給本地甚至內地生。地域不會是界限,問題是誰去推廣中港科技合作交流?
 
       有人曾批評,香港只能發展應用科技,如ERP和CRM,不適合純研究。說來諷刺,名揚寰宇的科學家高錕博士正是港人!或許當時光纖技術太先進,科技前景難以估量,港府竟未敢投資千萬作研究推廣經費,將發明轉為高科技產品及服務。最終香港不能為世界通訊之都,損失利益逾億上兆。政府消極或不鼓勵外界投資,因部門科技專才嚴重不足。記得前高官批評過,政府以「通才」為主,科技視野和認知能力必然難及業界。科技界除科網熱時代外,一直未見蓬勃發展,而獲得巨大商業成功者亦寥寥可數。一般商界人士對科技抱着坐井觀天心態,試問科技產業如何做大做強呢?
 
       政府不積極企業一肚氣
 
       既然政府沒創新智慧,業界沒超級巨聲,那香港將如何?不能創新和不需創新嗎?還是「被創新」呢?其實,有不少中小科技企業家,滿有熱誠,奈何政府不積極支援專利申請、研發和驗證事宜,結果企業家換來一肚氣。很多朋友恨透香港「加簽」制度,寧願北上申請專利,節省費用和減少麻煩。當知識產權制度有諸多限制時,再多電視推廣亦徒然。
 
       有朋友小本經營創新模具,他寧願「不斷創新」,也不耗資十萬搞專利申請。有另一位朋友,她的公司專門發展高科技通訊產品,包含GSM、3G和4G技術。數月前她的公司發明了4G Repeater,用作手機網絡覆蓋,需要電訊管理局的合格驗證才可接港單,所得回應竟是沒有相關4G驗證測試設備,并着她去接觸合資格外判商(包括生產力促進局)。從朋友得悉,這些外判商全部沒有相關設備,甚至技術不達4G標準。窮途多末路,幸經多番交涉,管理局才網開一面容許外判商使用朋友提供的專用測試設備。筆者慨嘆,高科技辦不好,是部門不細心、效率欠佳和服務熱誠不足!
 
       設科技局走出無為而治
 
       據坊間意見,「政府不想做,會找到藉口;若想做,會找到方法。」政府費盡心力和3.5億元搞好香港館及實踐區,在外推廣智能卡和RFID技術,為何對整體高科技,從戰略部署到機制和重大問題,竟不能運籌帷幄?筆者不懷疑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管治能力,但科技發展要有新視野、科技熱誠和創新智慧,似乎局方仍難擺脫商界思想枷鎖。
 
       筆者強烈要求設立科技局,把科技轉化為地區發展核心,協助中小企和內地廠房創新經營模式和提高附加值,并培育新興科技產業對應「十二五」戰略和本地環境。該局要積極吸納科技和市場專才,克服現有機制和創新障礙,走出「無為而治」的心態制約,致力解決科技投資氣氛淡、高新科技融資難、租金貴和稅務優惠問題等。筆者希望政府能豁出去,為科技發展創新局面!


       作者為城市智庫資訊科技政策研究召集人暨研究員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相關分類

GMT+8, 2024-5-4 07:02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