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本港錄得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 八旬婦中招近期無外... [打印本頁]


本港錄得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衞生防護中心今午(26日)公布個案詳情和政府的跟進工作。中心表示,受感染者為82歲女士 ,住所位於黃大仙鳳德邨。她於10月18日出現左腳腳踝腫痛,10月22日出現發燒及手腳關節疼痛,同日向私家醫生求診,翌日(23日)到廣華醫院急症室求醫,獲安排入院在無蚊環境下接受治療,目前情況穩定。她經血液樣本測試確診。初步調查顯示,病人在8月底曾到過廣東省清遠市,但在潛伏期(病發前2至12日)不曾外遊,屬本地感染個案。她有4名家居接觸者,暫時沒有出現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本港今年累計錄得46宗基孔肯雅熱確診輸入個案,皆非住在本地個案的患者附近。另有1宗本地個案。鑑於該患者的活動範圍主要局限於邨內,因此,中心不排除有未確診的患者在區內,將病毒傳播給邨內的蚊蟲,導致她受感染。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又指,留意患者上一次外遊已是8月底,即過去一個半月都留在港,該長者主要在居住及活動地點屬屋苑範圍,包括做晨運休息、街市買菜、送小孩上學等,相信其主要感染來源是蚊。惟他坦言很難追蹤該隻蚊是如何被感染,因過往的輸入個案並無到此區,有可能是感染輕微的個案無被發現後到此區。回望過去輸入46宗個案,並沒有發現任何聚集性,但之後會再進行追蹤調查,11月中會再看看風險是否已經解除,出現本地個案需提升警報,之後會有機制,就住每索個案去看要做評估。他又再次呼籲,有任何徵狀,需盡快聯絡當局。他又指,由於患者會帶小朋友上學,故明天會到學校視察。

多個政府部門商討,會加強此屋苑範圍的滅蚊工作,對人類工作方面,由於蚊的活動空間是半徑200米,相信患者居住的鳳德邨7座大樓及旁邊屋苑的大樓,共約20座大樓要了解及跟進。自早前出現輸入個案已開始加強監測,徐樂堅相信今次是有蚊去傳播感染人,故要加強做些控蚊、滅蚊工作,尤其是對成蚊的滅蚊工作,以及清理積水。白紋伊蚊特性是很容易在一些細小的水氹便可茲生,故若市民家中花盤底有積水也需清理。本地個案屬早期,是急性個案,故中心有很大空間可以做到滅蚊工作;而人類方面,中心會積極尋找人類個案,以送個案到無蚊環境,以令個案避免擴散。

徐表示,積極追蹤工作不是篩檢,而是要求居民留意自己以往或現在有否任何徵狀,如有要立即聯絡,他強調如有徵狀才會進行檢測。他期望非強制問卷調查是可以令市民了解更多資訊,同時收集到更多資料,又已在私家醫生網路作提醒。由於港人很喜歡外遊,故一直都有留意輸入個案。關口方面,一直都有許多教育措施,會提醒市民小心,回港後亦建議用驅蚊劑,避免在港傳染蚊後再由蚊傳人。現時調查方向是有徵狀再做檢測,因為大規模盲目的檢測無甚幫助。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患者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惡心、疲倦和出現紅疹。症狀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持續數天。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