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1|回覆: 1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國際時評] 牛軍﹕對朝鮮政策要「走出歷史」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9-11 12:20:4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明報專訊】自2009年4月朝鮮宣布退出六方會談,朝鮮半島局勢持續惡化。尤其朝鮮今年初第三次核試,給中國的安全環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中國是朝鮮近鄰,當年站在金日成政權一邊捲入朝鮮戰爭,以致當今在面對朝鮮一再挑釁時處境尷尬,選擇艱難。中國傳統的政策正受到愈來愈尖銳的質疑,故必須要重新認識歷史留下的經驗教訓。


近代唇亡齒寒觀影響深遠

中國人有豐富的地緣戰略思想。自古以來,中國人是用「天下」來界定自己看到的世界,然後再從中心來看天下,於是便有了「天子守在四夷」之說。近代被列強入侵的歷史導致國人的不安全感大幅增加,人們開始用「強鄰環伺,虎視鷹瞵」來描述國家的地緣安全處境,周邊地區藩屬因此被看成是中國抵禦列強的「安全屏障」,朝鮮也是其中之一。這是近代歷史給國人的地緣戰略思想留下的深刻烙印,後來中國的政治家如孫中山、蔣介石等等,都是從「戰略安全屏障」的角度思考朝鮮問題並制訂政策的。


1950年代初那場戰爭大幅提升了朝鮮半島在國人心目中的地緣戰略價值。當年毛澤東決定參戰的原因十分複雜,它同美蘇冷戰、中蘇結盟等有很大關係,而且由於意識形態原因,朝鮮當時還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東方前哨」。不過,在為參戰而展開的大規模政治動員中,最能打動國人的,還是「唇亡齒寒」、「戶破堂危」一類話語。正是「保家衛國」的訴求才使參戰得到認可和支持。朝鮮戰爭的結果之一就是所謂的「戰略屏障」被限縮到朝鮮北方,中國的政策則幾乎凝固於此。


當年所抗強敵已成伙伴

近代歷史和朝鮮戰爭給中國人留下了經久的戰略記憶,直到今天仍然縈繞於很多人的心頭,支配着他們的思考,問題是應該如何評估這種歷史記憶的現實價值。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外部的冷戰結束和內部的改革開放已經根本性的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近代被視為強敵的國家今天幾乎都是中國的被冠以各種名頭的「伙伴」,如「戰略」的、「合作」的、「和平」的,等等。就算當年在朝鮮半島兵戎相見的美國,40年前開始與中國結成共同抗衡蘇聯的「準同盟」;30年前與中國建交;雖然雙方都不諱言兩國也有衝突的領域,「西方亡我之心不死」也不時被北京提起,但近些年中美成了兩個「利益攸關方」,兩國領導人還都說他們是好朋友。


中國反變朝鮮冒險屏障

中國四周的現實也在變。當年的「強鄰環伺」已經變成今天的「弱鄰環伺」,那些領土糾紛都是與鄰里之間發生的,這時誰也成不了中國的「屏障」,而且有的「屏障」根本就是麻煩的根源。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沒有一個周邊國家(包括朝鮮在內)甘願被別人當作「屏障」。它們很容易將那種「屏障」論解讀為中國「中央王朝」心態的反映,從而心生反感,朝鮮也不會是例外,這也是導致中朝關係有可能出現大麻煩的一個根源。


從客觀的實際情况看,現在不僅朝鮮做不了中國的「屏障」,倒是中國成了朝鮮很多冒險行為的「屏障」。平壤的決策者會認為,同中國進行這種博弈理所當然並且很合算,他們毫無感激之情。其他一些鄰國則對中國的戰略意圖心生疑慮,它們某些看法與中國對朝鮮政策很有關係。


歷史經驗有時使人明智,有時也會使人變得很保守、故步自封。就當下中國對朝鮮政策而言,亟需「走出歷史」來檢討傳統思維,消除改變對朝鮮政策的認知障礙。


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911/-162-3063524/1.html

放棄金家?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242

主題

6

好友

242

積分

公民

2#
發表於 2013-9-11 16:45:03 |只看該作者
坚持主题思想,先军政治一百年不动摇!
我毕业拉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6-11 16:44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