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5|回覆: 4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國際新聞] 英禁室奴役3女「被洗腦」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11-24 00:32: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30歲受害者出生即與世隔絕

【明報專訊】英國警方聯同慈善機構在倫敦市中心一所民居,救出3名當了30年奴隸的馬來西亞、愛爾蘭和英國婦女,其中一人更可能一出生便與世隔絕。這是英國歷來禁錮奴役時間最長的案件,警方周四拘捕一對六旬夫婦。警方指3名受害者被禁錮期間曾遭毆打,又被「無形手銬」束縛及受「洗腦式」精神操控,需要相當時間才可找她們與世隔絕的真相。至於涉案夫婦早於1970年代已曾被拘捕,但警方拒透露他們當年所涉問題。

倫敦大都會警察稱,周四在泰晤士河以南的倫敦蘭貝斯(Lambeth)區鬧市一間平凡民居,拘捕同為67歲的一男一女,兩人並非英國籍,未確定是否戶主。警方正循入境罪行、強迫勞動和家庭奴役等罪行調查,兩人未被起訴,獲准保釋,但被禁返回案發房屋。

施禁錮夫婦40年前曾被捕

警方於10月25日在該民宅救出3名女子,她們分別是69歲馬來西亞女人、57歲愛爾蘭女人和可能一出世就過着禁錮生活的30歲英國女子。3女飽受創傷,30年間一直只得在屋內走動的有限度自由,其中一人曾中風,各人曾被毆打,但沒有遭受過性侵犯的迹象。

警方沒有披露涉案人士的姓名、彼此的關係或入境時間,惟稱已抽採5人的DNA鑑證。初步可以肯定的是3名受害者沒有血緣關係,警方正調查最年輕受害者與被捕夫婦的關係。各受害人稱呼被捕男女做「家長」,由於她們受到嚴重精神創傷,警方無法全面偵訊,尚未掌握關鍵的虐待細節。

3女遭毆打 但未有性侵迹象

警方指揮官形容,這宗案件前所未見,「我們正試圖找出控制這幾名女人的『無形手銬』,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對別人長年作情感控制的複雜、令人不安的畫面,可以稱之為洗腦」。有警方消息人稱,獲救女子中最少一人可能被強迫嫁給被捕男子:「那女子似是跟禁錮她們的男人,舉行過某種宗教婚禮儀式。」

受害人沒有報酬地做家務,且被灌輸「留在屋裏都是為她們好」的思想。年紀較長的兩名受害人可偶爾踏出屋外,但從來沒有向外求救。心理學家湯普森(James Thompson)解釋:「若你隔絕某些人,使他們只得相信一人,你就擁有很大操控他們的力量。」

參與調查的人口販賣科探員稱,這是他們所辦的案件中,勞役時間最長的一宗。3名受害者並非遭販賣人口,沒有迹象顯示被捕夫婦與英國境內其他犯罪組織有聯繫。

看逼婚紀錄片 偷打熱線求助

協助救人的慈善機構「自由慈善」(Freedom Charity)的創辦人普雷姆(Aneeta Prem)稱,受害者的愛爾蘭女子上月看到一齣伊斯蘭女童被逼婚慘痛經歷的紀錄片,隨後在10月18日用暗中取得的一部手機,按節目提供的熱線電話,聯絡上自由慈善。她聲稱和另外兩人被奴役30年,但未清楚解釋她何時從哪兒取得手機。經過連日多次電話溝通,自由慈善於10月21日報警,約兩名較年輕的受害者在10月25日會面,救出馬來西亞女人。普雷姆昨稱,這宗令人震驚的奴役案曝光後,自由慈善的熱線收到大量電話,致電者紛紛聲稱自己亦遭別人奴役。

明報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2#
發表於 2013-11-24 00:33:20 |只看該作者
接受游說一周 終勇爭自由

【明報專訊】警方及自由慈善稱,禁錮3女的「是不會引起任何人注意的普通街道上一間普通房屋」。3名受害者都講英語,知道新聞事件。自由慈善正調查為何她們被關了那麼久都不為人知。

10月18日,自由慈善職員接到一個不尋常的熱線電話。電話一頭傳來激動女聲,說她的「朋友」30年來,只准踏出戶外晾曬衣物,或在嚴密監控下,偶爾徒步去商舖購物。職員隨即將電話轉給自由慈善總裁桑希爾(Vineeta Thornhill),展開一段游說、救人的艱難過程。

協助早婚、強迫婚姻、「榮譽殺人」受害者的自由慈善,透過掌握每個通話機會,爭取受害人信任,以便盡快提供幫助。打電話的愛爾蘭女子起初把她和另外兩名難友的遭遇,都隱藏在「朋友」的經歷中,拒絕說出姓名、地址,還表示感受到「極大危險」。

最初聲稱是「朋友」經歷

桑希爾努力使對方感覺安全,繼續聯絡。她說:「每次傾談都是敏感的。她要肯定安全才打電話。這些女人對個人安全很焦慮。她們打到電話已需要很大勇氣。」

10月18日起的一周,通過連串受害人戰戰兢兢地秘密打來的電話,桑希爾最終贏得愛爾蘭女人的信任,並說服另外兩人爭取自由。警方10月21日接報即展開調查,並找出電話來源所在大概位置。經過預先部署,10月25日,受害的英國女人與愛爾蘭女人跟自由慈善職員和警方見面,並講出確切居住位置,助警方同日救出馬來西亞女人。

明報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3#
發表於 2013-11-24 00:41:25 |只看該作者
英奴隸逾4000 擬立法遏止

【明報專訊】一項國際性研究上月指出,全球162個國家共有2980萬人被奴役,英國排名第160,顯示問題相對輕微,故此今次奴役案曝光,特別轟動。英國政府已計劃明年推出《現代奴役法案》,賦予警方及其他執法部門更多權力遏制奴隸問題。

專家稱只計自報屬低估

澳洲人權組織「自由行基金會」(Walk Free Foundation)上月發表《全球奴隸指數報告2013》指出,英國估計有4300至4600名被奴役者,一般身處色情場所、家庭、毒品生產工場和建築地盤,當中不少人是由外國偷運入境。英國政府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內政部人口販賣資料庫收到383個個案,受害人來自51個國家,但專家稱,機制中的數字依賴自報,實際個案數字遠高於此。

政府計劃明年春季推出《現代奴役法案》(Modern Slavery Act),設立「現代奴役委員」一職,確保政府與執法人員認真應付問題,又將透過加強罰則阻嚇人口販子,包括增加刑期、禁止犯人在出獄後開設公司、前往某些地區或與女性和兒童工作。

明報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4#
發表於 2013-11-26 21:22:44 |只看該作者
奴役英女疑犯來自亞非

60年代赴英 疑涉邪教操控

【明報專訊】在英國倫敦一間屋被禁錮奴役30年的3名女子,最年輕的一個一生都沒有與外界接觸,但英國傳媒透露,當局經初步評估,她懂得書寫閱讀,且十分聰明。警方表示,被捕男女疑犯於1960年代分別由印度和非洲坦桑尼亞來到英國,屋內各人可能涉及「類似宗教教派」。

警﹕兩女政治理念與男疑犯接近

在倫敦蘭貝斯(Lambeth)區「奴隸屋」受奴役的69歲馬來西亞女子、57歲愛爾蘭女子與30歲英國女子,目前仍置身警方的安全屋。當局已請馬來西亞與愛爾蘭使館協助,查證首兩人身分。蘇格蘭場探員上周五在「奴隸屋」裏搜查了12小時,將逾2500件證物放在55個袋中帶走。《每日電訊報》稱,「奴役案」一對67歲被捕夫婦是黑市居民,曾涉嫌違反移民法被捕,相信其中兩名受害人是因為與該男子在「政治意識形態」上接近而互相認識。疑犯涉嫌長年累月以毆打、洗腦等邪教似的精神操控方式,使3名受害人遲遲不敢向外求助。

最年長女不知逃生計劃

受害三女並非完全與外隔絕。年長的兩女獲准外出購物或處理家務,但每月未必能外出一趟,而且限時回屋。此外,3人可以看電視新聞,顯然大概知道有何社會服務,然而在這30年間卻從未直接或間接接觸政府部門甚至警方。普雷姆說,3女的基本生活所需諸如飲食並不缺乏,惟「她們沒有隨意與外人講話的自由,也沒有那樣做的信心」。

愛爾蘭女子10月18日觀看逼婚紀錄片後,用暗中取得的手機聯絡慈善機構「自由慈善」,透露遭遇。接着一周,她都趁黃昏悄悄打電話,每次通話不出18分鐘,且因害怕隔牆有耳,講話時聲音微細得幾乎聽不清楚。在雙方通話求救後期,她曾表示那是她有生以來首次打電話。

最年幼受害人未見世懂讀寫

有報道指出,在自由慈善與警方安排下,較年輕的兩名受害人趁主人不在家而逃出屋外,但最後獲救的69歲婦人並不知道逃走計劃。普雷姆說,年輕的那兩個「非常擔心她一旦知道,她不會逃,甚至可能通知控制着她們的人」。

警方拒透露受害者之間或與疑犯是否有血緣關係,但正在調查30歲英女是否57歲愛爾蘭女子與男被告所生。《衛報》則引述消息人士說,當局有該女的出生紀錄,相信她在「奴隸屋」出生。她也特別受關注,似乎有生以來從未外出過,不知道有「奴隸屋」以外的生活方式。協助拯救3女的自由慈善負責人普雷姆(Aneeta Prem)說,雖然她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但書寫閱讀良好,「很具悟性」。

英國的社會福利部門、教育當局、醫院和警方等政府機構,如今都被質疑有否錯過及早拯救本案受害者的線索或機會。

明報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5#
發表於 2013-11-26 21:25:13 |只看該作者
專家:初喜脫枷鎖 漸感難適應

【明報專訊】心理學家指出,3名受害者擺脫枷鎖式生活之初會感覺「興奮」,但要過渡正常社會將困難重重,尤其是相信有生以來未曾接觸外界的30歲女受害人。

受害者有依賴綁匪心態

蘇格蘭場高級警官羅德豪斯(Steve Rodhouse)稱,探員相信「奴隸屋」中人行止跟「普通」家庭無異,故不惹人注目。受害人不敢妄想逃離掣肘,因為箝制者經常威嚇她們一旦逃走,便無人會照顧她們,通過持續的心理與情緒虐待來控制她們,嚇得她們縱然踏出屋外都不敢輕舉妄動。

牛津大學臨牀心理顧問懷爾德(Jennifer Wild)相信,3女獲救時俱感「激動與興高采烈」,「但接着是艱辛的開始」。她說受害人會自卑,「假如她們受過制度化(不敢踰越諸般限制),她們可能有創傷、抑鬱症,需要協助以適應社會」。

悉尼心理學家拉塞爾(David Russell)指出,很多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被綁架者,皆會傾向依賴綁匪,這種關係不會一時三刻說了便了。有些人即使學習了數年,仍無法重新融入社會。

明報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6-11 22:52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