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2|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國際時評] 陶短房:安倍“三箭”終極目標並非中國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12-18 08:16: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12月12日,日本自民黨安全保障相關人員會議審議通過《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中期防)、新版《防衛計劃大綱》和《國家安全保障戰略》。

三大防衛政策中,自2014年開始的5年防衛預算總額從23.5萬億日元增至24.9億日元,這是日本十多年來首次增加防衛預算;新防衛大綱的基本理念被確定為“建設綜合機動防衛力”,而自1995年以來就沿用的“建設有節度的防衛力”表述被放棄;在“中期防”中,還具體提及將在未來5年內補充、引進的武器裝備品種、數量。

一些媒體和評論家指出,日本三大防衛政策中,許多內容涉及中國且較此前更不加掩飾,其出台的目的明顯針對中國,更有人將這三大防衛政策稱之為“指向中國的安倍三箭”。

這恐怕僅僅是表象,或換言之,是安倍內閣試圖給外界造成的印象。

正如安倍本人多次且一貫表示的,其在政治和防衛領域的真正目標,是讓日本成為“正常國家”。而安倍對“正常國家”的定義,較以往提出類似目標的日本首相更為直截了當,即在政治上做“亞洲領導者”,重修解除日本發動戰爭權力的和平憲法,擺脫二戰失敗國家陰影,在軍事上建立正常化的“國防軍”,不僅承擔本國防務,而且要擔負“保衛盟國”職責和“國際維和義務”。

安倍並非不明白,日本當前的國家定位,是二戰結束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非輕易可以撼動,因此必須為此尋找足夠有說服力的“現實威脅”,才能自圓其說。而最理想的“現實威脅”,莫過於中國這個近在肘腋、歷史上又曾被日本戰勝過的新興大國。既往歷史的積澱、對後來居上者的恐懼和嫉妒,都可以成為營造國內“小氣候”的催化劑,而所謂“共同戒備心理”,在日本決策者看來,又足以成為其在國際上爭取支持和同情的一大法寶。

由此可見,所謂“安倍三箭”,其真正目標,乃是二戰後日本政治、軍事上受和平憲法和戰後國際秩序約束的現實地位,而中國不過是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精心選擇的口實罷了。

盡管這一構想煞費苦心,但成本之巨,也是驚人的。

首先,三大防衛政策提出的軍備增加計劃,意味著一大筆開支,而日本自衛隊武備先進程度本就名列世界前茅,如今的做法,對正處於經濟復蘇爬坡初期的日本而言,不啻於“損不足以補有余”,能否贏得國內廣泛認同不得而知,倘若和福利改革、消費稅上調等掛鉤,更容易遭致民怨沸騰。

其次,和平憲法在戰後日本社會已深入人心,和平、非戰是日本民間普遍認同的理念,日前安倍強推《特定秘密保護法》在國會通過,導致JNN民調中安倍內閣支持率大幅下滑。個中原因,主要因為該法讓不少日本國民聯想到舊日本時期的軍國統治。安倍通過所謂“三箭”,樹立假想敵強塑“正常國家”,在國內也將面臨巨大的政治成本代價。

第三,日本戰後的國際地位和軍事狀態,是其為二戰侵略歷史所付出的代價,東亞、東南亞大多數國家對日本進一步武裝化普遍持謹慎和警惕態度;而日本最重要的盟友美國,由於當前國力不足,對日本在維持現有國際秩序(即承認美國主導權)的前提下承擔更多義務,自然樂見其成,但絕不希望日本成為“亞洲領導者”。

美國也好,東亞、東南亞其它國家也罷,和中國都是既有矛盾,也有廣泛共同利益,且隨著中國的發展,共同利益越來越多,對於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它們當然各有想法,但並不會站在日本立場上接受日本的自我定位。安倍想通過塑造“中國假想敵”尋求“國際共識”,為日本改變戰後國際秩序鋪路,所需付出的國際成本,恐是他本人和日本所難以負擔的。

作者為旅加學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5-6 02:18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