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0|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疾病防控] 專家稱SARS過去十年仍不知其從哪裏來如何消失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4-3 23:17: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SARS推動了中國政府信息的公開、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善、乃至我們生活方式的悄然變化,更讓尊重生命、尊重科學、尊重常識、尊重權利的理念深入人心。這些,都是“中國夢”的重要基石。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作為非典十周年報道的收官之作,記者采訪了廣東醫學界、文化界、媒體界的三位親歷者代表。十年過去了,非典仍然是他們心中深刻的烙印,他們仍然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奔跑,用行動在紀念這段歷史。


非典來源至今仍是謎

回顧十年,何劍峰感慨地說,疾控體系、民眾溝通體系和百姓認知均全面升級,不過非典來源至今仍是謎。對於近日媒體報道的“果子貍含冤10年,蝙蝠才是SARS病毒元兇”,他說這是2005年有關學者就發表的研究成果,但學術界至今沒有定論。

2003年1月,何劍峰和同事們趕到中山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後,通宵寫下《關於中山市2003年不明原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局部暴發調查初步報告》,這份報告成為世界第一份非典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當年的年輕專家何劍峰如今已是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在防控禽流感、甲流、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

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何劍峰:


非典來源研究難度大

南方日報:最近,中央電視台的報道《果子貍含冤10年,蝙蝠才是SARS病毒元兇》,援引“十年來潛心研究非典的香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袁國勇”的說法稱,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是一種名叫“中華菊頭蝠”的蝙蝠。您怎麼看?非典病毒到底來自哪裏?
何劍峰:這不是新的研究成果。2005年9月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研究小組懷疑野生蝙蝠才是SARS病毒的源頭宿主,此研究成果發表在9月27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上。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和動物研究所張樹義研究員等科學家聯合澳大利亞的學者組成的研究小組也將SARS病毒溯源集中在蝙蝠身上,這個發現刊登在2005年9月的《科學》雜誌上。但對於這個研究成果,學術界沒有定論。蝙蝠身上攜帶的SARS病毒與人體的病毒還是有較大的差異,而果子貍攜帶的病毒同源性高很多,有可能是從蝙蝠傳到果子貍身上,發生了變異再傳給人,但缺乏充分的證據。

我認為,病毒源頭研究一定要有客觀證據,不能只是假設。目前較多人認為,病毒來自野生動物市場,或是果子貍、貓、蛇、山豬、黃猄、兔、山雞等,也可能包括蝙蝠。不過具體是什麼還沒查清楚,所以我們還不清楚非典從哪裏來,又是如何消失。
南方日報:研究難度為什麼這麼大?

何劍峰:這涉及病毒與宿主的關系,兩者是共存的。如果宿主是人,前提是必須先讓人活著,可以生病但不能死,因為一旦人死了,病毒也就死了,病毒消失了就沒有現場,它們一旦“不表演”,研究者就很難找到規律。而非典致死率很高,達到了10%,若不救治病死率則更高,這給研究帶來很大困難。

南方日報:能否這樣理解,目前活病毒研究處於比較尷尬的狀態?

何劍峰:是的。除了宿主問題,我們對保存這種病毒的實驗室要求很高,需要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簡稱P3實驗室,符合條件的很少,國內只有一兩家。再加上從生物安全角度考慮,活病毒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南方日報:是否還有別的研究途徑?

何劍峰:其實SARS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目前關於SARS的研究文章都是從基因、蛋白質結構、酶的調節等角度出發的。但這些年,沒有再發現SARS疫情,所以有關研究推進難度很大,需要全球科學界一起繼續努力。


非典推進信息公開

南方日報:非典帶來的一個重大改變,就是推動了信息公開,特別是傳染病疫情的透明公開。

何劍峰:2003年春節放假後,2月11日廣東就開了新聞發布會發布非典信息。廣東當時信息公開的決心很大,公布的305例感染病例與我電腦裏的數據一致,沒有隱瞞。非典之後,信息公開條例出台,這是一個進步。

當然,非典的啟示還不止信息公開,還包括扭轉了政府的認識,所以非典後政府在傳染病防控上的投入很大,涵蓋儀器設備等硬件的購買,還有專業人才的培訓。專業人士對傳染病的關注度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公眾的認識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

南方日報:您覺得目前疫情的信息公開做得如何?

何劍峰:現在在疫情發布上已非常透明,與公共衛生相關的信息不僅有月報告,也有不定期的報告。

南方日報:我們還有哪些不足?

何劍峰:我想講一件事。2003年7月,我去香港參加衛生防務中心流行病培訓,就對香港的信息公開印象深刻。香港衛生署的曾浩輝博士5時剛接到一個登革熱的病例報告,5時30分就要接受媒體采訪。我想,這麼快?我相信香港的今天會成為我們的明天。

如何全方位、立體化、常態化地與公眾溝通也十分重要。我認為,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公開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每一種傳染病進入高峰期前及時提醒,若有大疫情到來,更要迅速發布權威信息,穩定民心;在沒有疫情的時候,也應培養應對疫情的健康心理、合適態度以及正確行為。比如,廣東人吃野味是傳統,但會帶來病毒,我們平常就要宣傳不要吃野生動物。

中國新聞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5-16 14:07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