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86|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時事評論] 曹林﹕別再寄望總設計師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11-19 11:56: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明報專訊】以改革為關鍵詞的三中全會內容發布後,激起社會熱烈討論。基於會前的預熱和放風,輿論和公眾對最終發布的改革方案心態比較複雜。有的從各種角度解讀改革力度空前,確如此前所稱是「改革大動作」;有的則認為改革並沒有預期中的那麼大和那麼轟轟烈烈,不夠酣暢淋漓,不夠顛覆性,總之,與公眾期待的一籃子改革方案還有距離。


難望一次全會解決所有問題

這種評論也許有點苛求了,寄望一次全會的討論結果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本就是不切實際的期待。改革是一項持續不斷的事業,中國本就遠離了那種激進的「休克療法」,而是在漸進地試錯。尤其在這個「動一下都會觸碰很多既得利益」的改革深水區,更是很難有那種快刀斬亂麻式的改革方案了。改革開放初期,被「文革」荒廢的事業百廢待興,會有些讓人感覺「轟轟烈烈」的改革動作,但改革改到今天,摸着石頭過河,遇到硬茬繞着走,容易的都改了,阻力小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老大難問題,不可能一兩個方案、一兩年時間、一兩個人就可以解決。


國民並非磚瓦    難憑圖紙規劃

當下的改革,尤其需要戒除那種「寄望總設計師」的依賴思維。不少人都寄望於三中全會出台的改革方案,是像一個設計師那樣設計出一個改革路線和圖紙,然後接下來的改革按這個圖紙去建設執行就行了。把這麼大的一個國家、這麼多人的命運交給一兩個設計師,這是一種有害的改革思維。


首先,治國不像建房子那麼簡單,建房子可以設計出一個完美的圖紙,但是治國不行。房子是可以設計的,因為鋼筋水泥沒有生命,完全任由結構,只要遵守物理規律和建築規律就可以。而治國不一樣,面對的不是一個小空間,不是鋼筋水泥,而是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能動性的人,這個由人組成的社會比建築複雜千萬倍,複雜到人的理性根本無法去建構或左右。我們無法設計出一個完美的社會結構,人們在其中按照圖紙的設計各司其職,變量太多了,無法預期的因素太多了,多到無法掌控。所以,烏托邦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那種用一個整全的設計思維去改革人類社會的完美方案,最終都破產了,甚至造成了災難。


改革也是如此,只能漸進地試錯,它很多時候不是自上而下設計出來的,而需要以實踐的智慧去探索,在探索中尊重那種地方性的、自生自發的秩序。設計思維,歸根究柢還是一種人治思維,認為能出現一個聰明絕頂的天才領導者,他能居高臨下洞察一切,他有足夠的智慧設計出一個完美的方案去解決所有問題。事實證明,這樣的天才是不存在的,只要是人,總難免犯錯誤。


人類政治史的實踐表明,民主決策所犯的錯誤,會比一兩個人決策所犯的錯誤少很多,而且能避免出現顛覆性、災難性錯誤。


一個人說了算的時代早過去了,改革問題上需要告別工程師想像和「設計師思維」。正是從這個角度看,此次三中全會設立了專門的改革領導小組,遠比設計出一個完美的改革方案更重要,這個小組不是設計師,而會成為推動改革的一種力量。中國當下改革最缺的其實不是什麼完美方案,而是「自己改自己」的悖論下失去動力的危險。


積極敦促    人人都是改革者

「設計師」思維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把我們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有一個救世主來拯救我們,這種思維也是不可取的。改革不是幾個人的事,不是十幾億人坐在那裏,圍觀幾個人去改革,寄望他們的改革來拯救多數人。其實人人都應該成為改革者,我們不是等待着被別人改的對象,而也應該成為改革主體,積極參與到改革進程中去。習近平總書記近來關於「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的提法說的其實也是這個意思,中國改革的前行,跟公眾和網絡的「倒逼」有很大關係。


我們也許無法決策,但我們可以成為一種敦促和倒逼的力量,推動着改革車輪的前行。一句話說得很好:我們生下來國家就是這樣,是我們的無奈;我們的孩子生下來還是這樣,就是我們的無能了。縱使一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推動改革改變現實,而不是寄望於別人。


人們在很多問題上常陷入「無解」的迷惘中,面對那些老大難問題,常有種「中國的鑰匙丟了」的困惑,風到底往哪個方向吹,茫茫中找不到出路。期待別人去解,這種消極的態度常是「無解」之源,所以我特別推崇那些行動者,他們少言而多行,少爭論而多作為,少主義而多問題,少圍觀而多實事,他們不是打醬油的看客,而是致力於以一點一滴的行動影響時事進程的參與者。這些積極公民的存在,遠比一個完美的改革方案重要多了。


作者簡介﹕內地時事評論員

明報



標簽
三中全會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5-8 10:05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