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0|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國等要求污染量計算從工業革命開始 美歐反對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11-16 23:00: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11月11日,第1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波蘭首都華沙開幕。本次大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九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九次締約方會議。包括中國和巴西的130個國家提出,要建立未來排放限制,污染量應從工業革命起開始計算。美國、歐盟直接表示拒絕。


三成國家沒有派部長與會

本屆氣候大會是就2011年德班大會所提出的兩大目標進行談判。第一個議題涉及到2020年前各個國家如何提高各自的減排承諾。第二個議題就是2020年以後要實施的新協議。

目前參會國雖然達到189個,但只有134個國家的部長級代表出席。各國選派的代表,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該國家對此次會談的重視程度。

遏制全球變暖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多,但很多人卻將它浪費在“扯皮”上。自11月11日以來,波蘭華沙國家體育館夜夜燈火通明,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的談判代表穿梭在臨時搭建的大大小小幾十個會議室裡。凌晨三四點鐘,一些會議室裡仍能聽到激烈的爭吵聲。

在華沙,幾乎沒有人否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並非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幾乎沒有人否認,世界需要重新繪製能源氣候路線圖;幾乎所有人都在說,“我在乎”(I CARE ,本次大會的官方口號)。問題是,“我在乎”的是什麼?

6天前的開幕式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說,本次談判必須讓資金問題得到落實,必須開啟一個幫助脆弱人口應對氣候變化未知影響的機制,必須為走向“達成2020年後減排協議”這一遠大目標做出切實努力。她還鼓勵大家好好乾,新協議“唾手可得”。

目前,大會行程已過半,但離“大家都不滿意,大家都能接受”的多邊談判結果,依然遙遠。高級別部長談判將於下週展開。過去幾天,與會代表就主要議題交換意見,由於東道主的“煤炭門”以及日本減排“倒退”等不和諧音,尋求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最大公約數的努力步履維艱,大會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圖為參會代表正走過通道,此通道兩旁站滿了抗議人群,其中來自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者手.jpg
參會代表正走過通道,此通道兩旁站滿了抗議人群,其中來自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者手持圖片和標語(圖片來源:觀察者)


中國等要求污染量從工業革命算起歐美直接拒絕

包括中國和巴西的130個國家提出,要建立未來排放限制,污染量應從工業革命起開始計算。美國、歐盟直接表示拒絕。

會前,中國代表團團長謝振華表示,從工業革命到2010年發達國家的排放佔世界總排放量的70%,發展中國家佔了30%,但到目前為止,發展中國家所作的承諾和採取的行動佔了總減排量的70%,而發達國家只占到了30%,所以這說明發展中國家並沒有得到發達國家多少資金的支持,但已經採取行動了,而且減排量是佔絕大多數的。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表示不贊同。但巴西代表團團長說,發展中國家仍然努力把這種計算方式加入到討論中。 “我們認為歷史責任應該被計算在內。”

“歷史上的排放量很重要,因為全球暖化正是由長期積累的溫室氣體引起的。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責任,”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稱。

發展中國家稱,因為發達國家已經排放了200年,他們應當承擔最大的責任。發達國家則認為,追究過去是窮國用來避免減排的藉口。

各國必須在2015年達成新的減排協議,在2020年實施。這個新的減排協議應該包括所有國家。而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只對發達國家設定了法律上的減排責任。

糟糕的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排放最少的國家,比如菲律賓,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但他們承擔了別人排放的最糟糕的後果。”世界資源研究所總監Jennifer Morgan說。


東道主曝出“煤炭門”

此次氣候大會開幕第一天,東道主波蘭便成為眾矢之的。由於波蘭政府宣佈在氣候大會期間舉辦一場高級別煤炭行業大會,不僅被多家環保組織指責為“別有用心”,還獲得了頗具諷刺意味的“化石獎”。化石獎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獎項之一,由民間環境組織“氣候行動網絡”評選產生,該獎是頒給減排不力國家的民間“獎項”。

當地媒體報導稱,作為氣候談判總牽頭人的菲格雷斯女士也將出席煤炭行業大會並作主旨發言。針對這一傳聞,有環保組織稱,波蘭利用氣候大會主席國的權力來推進本國的煤炭進程,“讓人不可接受”。

分析人士認為,本次為期兩週的氣候大會屬於一次承上啟下的會議,是全球氣候談判大進程中的“小年”,本次大會是“過渡性”大會,因此各方並不期待會談取得突破性進展。搭建全球氣候新協議框架的前景難料,落實發達國家氣候資金的深入談判將極為艱難。

根據之前決議,發達國家應在2010年至2012年出資300億美元作為綠色氣候基金的快速啟動資金,並在2013年至2020年間每年出資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目前許多資金尚未真正到位。

唯有受到菲律賓颱風警示,各方可能在有關損失損害機制的議題上有所突破。大會召開前夕,菲律賓中部遭到超強颱風襲擊,造成大規模傷亡。在大會開幕當天,菲律賓代表團一名代表在發言時痛哭流涕,並提出在會議期間自願絕食。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九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九次締約方會議11月.jpg
開幕式上,根據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提議,全體代表為颱風“海燕”的遇難者默哀三分鐘(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超強颱風的危害警示各方應看清防範全球氣候變化、減少極端天氣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如果各國再不採取進一步行動,全球變暖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破壞的風險將持續增加。


澳大利亞日本攪局

每次氣候大會總有攪局者,這次領銜的是澳大利亞。宣布由一名大使而非部長率團赴會,已被認為“藐視”談判。而其在談判中的表現,更是引發眾怒。

澳大利亞近日就由於代表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因為它並未像期待的那樣,選派環境部部長格雷格或是外交部部長朱莉·畢曉普參與此次會談,而是選派了氣候大使賈斯汀·李作為首席談判代表。

華沙氣候變化大會匯聚了全球最權威的氣候官員,邀他們一起探討如何治理污染氣體排放問題,並動員各國對治理污染問題投入更多資金,格雷格作為澳大利亞議會成員,將試圖實現首相託尼·阿博特在選舉時做出的承諾——取消徵收煙塵排放稅。

參加減緩議題的一名代表抱怨,澳大利亞在該議題下,對所有涉及發達國家出資義務的表述進行了“全面阻攔”。參加另一個子議題的代表說,“澳大利亞在該組發言中稱,反對發達國家出資,反對可預見、額外的資金提法,說有些國家比不少要承擔出資義務的富國更有錢”,實在令人唏噓。

資金是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談判中的核心訴求。尤其是在達成2020年後減排協議無望的此次會議上,如果能讓發達國家兌現出資承諾,在眾多發展中國家看來,將是會議最重要的成果。不過,這一合理訴求不僅繼續遭遇大部分發達國家的軟抵制,更是遭到澳大利亞的硬對抗。

另一個頻繁被點名批評並獲得阻礙氣候談判“化石獎”的,是出爾反爾的日本。在昨日的大會中,日本宣布,2020年排放目標為比2005年排放量減排3.8%,相當於在1990年基礎上增加3.1%。這一明顯的“退步”引發噓聲一片。在世界各國的二氧化碳總量排放榜上,日本名列第五。四年前,日本曾表示2020年排放將比1990年減少25%。

日方宣稱,做出這一“改變”緣於其停用核電。從2011年3月福島核電危機至今,日本原有的50座核電站全部停轉,接受安全檢查;因此只能依賴傳統石油作為能源。但這樣的理由顯然不足以說服大多數人。

日本NGO首先跳出來聲討。民間組織“氣候行動網絡”的日本總監Kimiko Hirata直接表示“非常、非常失望”,稱“這個新減排目標的出台,完全沒有經過任何公眾參與和討論。”日本WWF負責人Naoyuki Yamagishi稱,“現在世界需要的是果斷、立即提高減排目標,而不是降低。”

氣候分析專家Marion Vieweg指出,即使關閉核電站,根據他們的計算,合併使用傳統石油和新能源技術,日本仍然可以比1990年減排17%-18%。

中國代表團團長蘇偉在第1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開幕式上.jpg
中國代表團團長蘇偉在第1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開幕式上(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日本從減排到增排的舉動遭到各國代表批評。歐盟代表團15日發表聲明稱,歐盟及其28個成員國對日本大幅下調減排目標感到失望。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也表示:“對此,我難以用語言表達我的失望。”他強調,日本雖然拒絕加入《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但依舊應當履行其在第一承諾期做出的承諾並繼續落實減排目標。

全球氣候行動網絡組織負責人沃爾·哈麥丹說:“日本的最新目標太離譜了,相當於朝那些受到全球變暖不利影響的國家扇了一耳光。”


解振華:發展中國家未獲支持但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11月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在會上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的有關情況。解振華表示,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在沒有得到任何資金、技術支持的情況下,已經在國內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

發布會上,路透社記者提問稱,今天發布的年度報告中我們看到有一句話,發展中國家只有獲得了發達國家承諾給予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之後才會實施他們的減排目標,這是否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在沒有獲得發達國家的這些支持之下,沒有義務開始減少他們的排放呢?

解振華表示,公報裡講發展中國家在得到資金、技術支持之後才能夠採取行動。這句話是公約裡的要求,也就是說按照公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要承擔歷史的責任,所以有義務率先大幅度減排,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而發展中國家在得到資金、技術的情況下在國內採取自主的減緩行動,這是公約的原話、公約的要求。

解振華:發展中國家未獲支持但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jpg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聯合國氣候談判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解振華接著說,但是情況並非如此,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我們在沒有得到任何資金、技術支持的情況下,已經在國內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像減緩、適應、技術開發、提高自身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解振華強調,從工業革命到2010年發達國家的排放佔世界總排放量的70%,發展中國家佔了30%,但到目前為止,發展中國家所作的承諾和採取的行動佔了總減排量的70%,而發達國家只占到了30%,所以這說明發展中國家並沒有得到發達國家多少資金的支持,但已經採取行動了,而且減排量是佔絕大多數的。

雖然公約有這麼一個規定,但是發達國家並沒有兌現,而發展中國家為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國內已經採取了積極的行動,特別是中國,沒有得到任何資金、技術轉讓的支持,但是在積極的採取行動,“十一五”期間已經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了二氧化碳15億噸,“十二五”前兩年已經減少了三、四億噸的二氧化碳。

觀察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4-30 17:42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