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0|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糧食儲備] 美國糧食儲備重民間 日本強調庫存技術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6-14 00:00: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目前世界各主要大國都建立了糧食儲備機制,特別是美日兩國,一直重視儲備糧的管理,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和制度,並且擁有相應的成功經驗。與此同時,兩個國家在糧食儲備和管理當中也有各自的不足之處。

“糧食庫存是人類生存發展的保障,國家應當對庫存糧食進行透明和規範化管理,”世界糧農組織候任總幹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表示,在他看來,各國建立有效的糧食儲備機制,不僅可以用於緊急的糧食救助,還可以幫助那些面臨糧食危機的最貧困國家。

3/5美糧食儲備在民間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糧食自給率超過140%,糧食總倉儲能力約5億噸,糧食出口量約占全球糧食總出口量的50%。

美國的糧食儲備大致有四種:第一,正常儲備,即糧食生產者和加工商正常經營的周轉性庫存。第二,緩沖儲備,是指在兩個生產年度間調節供求的糧食儲備,由美國政府和私人共同參與。第三,農場主自有儲備,即參加自有儲備計劃的農場主儲存的糧食。第四,政府儲備,是指政府為保證糧食安全的儲備,由作為美國糧食市場的政策性調控機構商品信貸公司(CCC)經營。

5億多噸的美國糧食儲備中,有3億噸為位於農場由農民或幾戶農民聯合擁有和控制的糧食倉儲能力,占總倉儲能力的58%。農民通過使用自己的倉儲設施,可以較大程度上左右糧食的市場流通。農場以外的商業性糧倉共有2億多噸,占總倉儲能力的42%,政府儲備大約在500萬噸,相當於糧食年產量的1.4%。

在這個過程中,完備的市場機制給美國的糧食儲備機制帶來了很好的支持作用。在糧食生產方面,政府每年提供大量的財政補貼,以保護農民的利益和穩定糧食生產。既有政府按照種植面積和單產計算的直接資金補貼,也有政府對農作物給予的一定保險補貼,當然,還有專門的商品信貸公司以農產品為抵押,給農場主提供無追索權貸款。

近年來,美國政府不斷調整儲備規模,在管理中更加註重提高效率,不斷降低儲備管理的運行成本,努力壓縮政府開支。同時,積極鼓勵農民增加自有儲備,擴大社會、農民私人儲備的規模。

即便是這樣市場調控先行的糧食儲備體制,過多的補貼也嚴重影響了美國乃至世界糧食的結構。比如困擾了美國人很久的玉米補貼制度。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和出口國,美國的玉米生產對世界糧食市場有重大影響。然而,據英國衛報報道,世界銀行和其他機構的研究表明,美國的乙醇生產等國內的玉米消費推高了全球的玉米價格。

由於玉米是新型乙醇的重要原料,美國政府對種植玉米的農場主實施了長達30年的玉米乙醇補貼制度,這促使了美國更多的農場主在自己原本種植小麥、大豆和牧草的土地上種植玉米。

這些玉米,更多的時候,不是作為糧食作物,而是作為燃料乙醇的原料。艾奧瓦州是美國玉米的主要生產基地,然而當地平均58%的玉米會用於生產乙醇。

以當地一位農場主Schipper為例,他可能會把最多70%的玉米賣給乙醇生產者。在他的農場附近約80公裏之內就有5家乙醇廠。

Schipper的農場幾乎全種上了玉米。這些玉米為養活美國人民作出了貢獻—或者因為用於玉米乙醇,幫大家充滿油箱。對於其他依賴玉米作為主食的國家來說,這一舉措無疑會影響糧食價格。2012年的持續高溫與幹旱,讓美國的玉米產量受到嚴重損害。

不僅如此,玉米比大豆等其他作物對環境影響更大,因為它需要更多的肥料和殺蟲劑。美國農業經濟學家沃爾普說:“玉米是食品零售的主要投入。玉米被用來餵養我們的食物鏈上的所有動物。一旦這場幹旱使玉米減產,那麽將會擡高動物飼料的價格,並且最終導致肉制品的價格上漲。”

對於美國當地民眾來說,多虧了美國較成熟的糧食儲備機制,完善的市場和政府補貼政策,即便遇到幾十年罕見的幹旱,玉米價格在美國本土內不至於漲到無法接受的程度。但是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就沒有那麽幸運了。一些以玉米餅和面包度日的國家,例如墨西哥和肯尼亞,食品的支出則是貨真價實地花在了食品上。隨著越來越多美國玉米作物枯萎,它在海外導致的結果可能要比在美國本土更加嚴重,不僅如此,這些國家其實也在和幹旱作艱巨的鬥爭。

某種程度來說,美國這種重視玉米的補貼制度,對於這些國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可能比美國人自己要大得多。

“這對美國的農場主來說關系不大,但會給貧困國家帶來巨大的改變,”反對美國玉米補貼制度的分析師Marie Brill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

日本的低溫儲糧技術

而在日本,由於地少人多,資源貧乏,糧食儲備政策更多的是強調糧食安全的目標,保持國家糧食的高儲備率。依據《糧食法》,日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糧食流通體制,開發出科學的儲糧技術。

以大米這種日本最重要的主食為例,盡管日本是一個糧食進口大國,但大米卻自給有余,不管是民間還是官方,都非常重視大米的儲備方式。

日本的糧食儲存采取民間為主、政府為輔的政策。日本每年生產大米1000萬噸左右,年消費在975萬-985萬噸,所需大米除政府儲備200萬噸外,其余均由從事糧食收購、銷售的團體組織和企業等經營者儲存。

日本的大米全部儲藏在設備良好的倉庫內,具體分為農協和農戶擁有的農業倉庫、糧食收購企業的自備倉庫、商業出租倉庫和政府儲備倉庫。目前,日本糧食倉庫的儲存能力為1225萬噸,加上大型谷物干燥儲藏設備等,總儲藏能力可達到1750萬噸。為了保證大米的安全儲藏,日本十分重視糧食儲藏技術的研究開發,並取得了重大成果。目前大米主要采取常溫和低溫儲藏方法,其中以低溫儲藏技術應用最為廣泛,這種低溫儲藏可以避免使用農藥,能夠向消費者提供安全的大米。

設立在東京深川的政府倉庫是日本最先進的低溫儲藏倉庫。該倉庫建築面積5.89萬平方米,共有41個倉位,儲藏能力為6萬噸,全部采用電腦控制溫、濕度和通風情況,運輸實現了自動化,日可進出大米1500多噸。

日本的糧食流通體制自戰後以來經歷了由政府直接管理到間接管理的演變,並形成了較完善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目前采用的是政府收購與自主米流通的雙軌制。

政府收購的糧食按照政府規定的價格,大多數都由財政補貼,自由流通的糧食價格由市場決定。政府直接參與或委托企業參與一部分糧食的購銷活動,並控制糧食價格,此外,還對一些流通組織和流通行為進行幹預。

日本除按基本計劃推進生產調整外,還根據大米生產豐歉靈活吞吐專項儲備,從總量上維持大米的供需平衡以穩定米價。

在流通環節方面,日本專門設立1個全國性的大米價格形成中心(農林水產省屬下的財團法人),依據農林水產大臣批準的大米流通計劃,通過下設的兩級集貨商,將全國農民分散生產的大米收集起來,通過政府糧食事務所檢驗後,按品種、質量和計劃數量等區分為“政府米”和“自主流通米”。這種方式,在價格形成過程中對價格波動的範圍進行限制,以維持米價的相對穩定。

渣打銀行的分析師認為,日本的這種制度讓糧食的通貨膨脹率能夠控制在一個比較好的範圍之內。即便在糧食普遍上漲的亞洲,即便很多亞洲國家和地區比如中國臺灣的糧食通貨膨脹率接近10%,但是日本的價格上漲不到2%。

然而,類似日本這樣的政府主導型模式的糧食儲備體系也並非完美,有時候過高的糧食儲備還會導致政府財政負擔比較重。

在舊的《糧食法》實施期間的1965年,日本第一次出現大米過剩的情況,此後大米產量大幅度增加,而消費量1963年達到頂峰以後就開始逐年遞減,政府庫存米急劇增加。針對後來出現的種種問題,日本於1995年又出臺了新的糧食管理法,新法取消了政府對大米生產和流通的直接管理,更加註重市場經濟的作用,促進了大米的自由流通。

時代在線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5-8 19:48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