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1|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糧食儲備] 一億噸稻谷去庫存進程啟動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5-17 00:38: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玉米近期拍賣火爆,而稻谷拍賣則冷清,一直的冷清。近三年,我國每年稻谷的托市量都在3500萬噸以上,而成交率卻不足10%,早秈稻總成交率更低至3%,如果剔除了2015年1月份的專場交易,成交率甚至不足1%。玉米龐大的庫存舉世矚目,而稻谷的庫存也默默地超過了一億噸。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2013-2016年我國稻谷年末庫存平均每年增加2600萬噸,僅此四年累計增加的庫存已超過1億噸,占稻谷全年產量的50%。

玉米去庫存早已提上議事日程,而稻谷的去庫存同樣刻不容緩。國儲糧賣不出,企業需要的糧源買不進,扭曲的產業鏈亟待理順。要去庫存,實際上就從提高性價比入手。政策性稻谷的拍賣連年遇冷,並非市場不需要了,而是買了不劃算。“性價比”包括價格和性能兩方面。一是降低價格。一直以來,臨儲稻谷的拍賣都遵循“順價銷售”原則,也就是按照收購價+合理利潤的方式來制定拍賣底價。由於收購價均高於市場價,所以順價銷售的臨儲稻谷,都比市場價格要高,自然不受市場歡迎。去年儲備糧順價銷售的原則第一次有了鬆動。 2016年4月5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的《關於印發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的通知》透露出了重大信息:“最低收購價糧食由國家有關部門合理制定銷售底價,通過全國糧食統一競價交易平台公開競價銷售”。這其中,少了“由國家有關部門按照順價銷售的原則”的表述。

但從近一年的早秈稻拍賣底價看來,雖然不完全遵循“順價銷售”,可仍沒有明顯降低至市場價的水平。明天(5月17日),國家將增加稻谷銷售計劃275萬噸,這是第一次拍賣2016年稻谷。考慮到對市場的衝擊,國家大幅降低臨儲拍賣底價的可能性較低。不過,很有可能以“超期稻谷”的方式對“滯銷”的庫存進行處理,實現“曲線降價”。市場傳言,5月19日將會進行超期粳稻的拍賣,預期首場將會復制玉米的火爆局面。二是提高“性能”。與進口大米相比,國產大米處於劣勢的不僅是價格,還有品質。雖然進口大米到港完稅價低,但批發市場的售價其實和國產大米相差無幾。以越南5%破碎率大米為例,近日其運達我國港口完稅價格約為3000元/噸,而南方銷區市場報價超過3800元/噸,國產標一早秈米批發價格也僅為3850元/噸。從港口到市場的溢價,包含了配額的價值以及貿易商的正常利潤,基本上抹平了進口大米對國產大米的價格優勢。那為什麽還有人買呢?根據市場反映,即使同等價格下,還是進口米的性能占優,用作“調和米”,其色澤和手感都更好。

對此我們一方面要思考,如何調整最低收購價政策和儲備品種結構,來讓市場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糧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去庫存”。另一方面,面對現有庫存,我們可以另辟蹊徑,創造需求。稻谷的全身都是寶,通過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的方式來消化也是可行的。目前,一些糧油機械企業已經成功地研發出利用谷殼代替煤來作為燃料的機器,在華北地區受到青睞。如果能將稻谷去庫存與治霧霾,發展綠色經濟結合起來,那將是雙贏的局面。

此外,在一帶一路的語境下,我們的思維還應當更開闊。主產水稻的東南亞、南亞以及中亞,恰好就是“一帶一路”倡議所覆蓋的國家。我們是否能夠通過創造國際需求來實現去庫存,甚至引領水稻產業的國際競爭?並非不可能。當年,美國大豆協會就是通過“創造需求”把大豆推銷到中國的。在轉基因大豆大舉進入中國之前,中國沒有人用大豆作為飼料,不少人用豬草餵豬,養殖周期達到一年,效率低。美國人發現了中國養殖業潛藏的巨大商機,於是,1982年,美國大豆協會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將一整套更有效利用飼料的方法教給中國人,非常成功地創造了巨大的需求。

無疑處於去庫存階段的稻米行業,將會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如果國家進一步調整稻谷最低收購價和臨儲拍賣底價,那麽多年來的“稻強米弱”局面有望得到改善。如果國產稻米的性能得到提升,市場得到拓展,機會自然湧現。稻谷行業的去庫存進程,值得我們關注和期待。

新浪財經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5-6 06:58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