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340|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伊斯蘭教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194

主題

11

好友

194

積分

公民

Hunter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5-6 10:01: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轉載http://members.shaw.ca/calvinvictor/r13.htm]

伊斯蘭教

「伊斯蘭」原意是:完全服從真主旨意;伊斯蘭教徒則為遵行伊斯蘭教條的信徒。伊斯蘭即俗稱的回教,創始人為穆罕默德(Muhammed),他是伊斯蘭教徒最尊敬的先知,也被稱「受讚美者」。
  西元570年6月8日,穆罕默德降生於聖地麥加,西元632年逝世,享年62歲。穆罕默德六歲時父母雙亡,由叔父阿布泰利伯(Abu Talib)扶養長大。阿布泰利伯是隨著駱駝隊四處經商的生意人。當時整個阿拉伯半島經濟不穩、貧富懸殊差距大,居民信奉各式各樣的宗教,敬拜各式各樣的神祇。神祇數目竟高達360,先知也有124,000位。根據伊斯蘭教的歷史學家記載:穆罕默德雖生於這樣的世代,但從孩童時期,他就非常憎惡偶像崇拜,並且過著高尚的道德生活。


  年輕的穆罕默德受雇於一位富孀,名叫卡迪佳(Khadija)。他為卡迪佳料理駱駝商隊,漸漸展露頭角,成為麥加商隊領袖中耀眼的一員,被稱為「歐阿敏」(Al-Amin),是信實之人的意思。


  25歲時,他和卡迪佳結婚,生了六個小孩,但只有一個女兒存活。卡迪佳死後,贊同一夫多妻制的穆罕默德,又陸續娶了多位妻子。


  40歲時的穆罕默德,非常關心同胞的疾苦,常花很多時間思考信仰問題。在其一生中,穆罕默德接觸很多猶太人與天主教教士,其中他常向一位擁護英王詹姆斯二世的教士請益,並從這位教士身上得知很多有關猶太人的宗教與習俗。


  來默丹月期間(the month of Ramadan,回曆的第九個月份,在此期間,伊斯蘭教徒從日出到日落,滴水不沾,是為齋月),穆罕默德經常離開塵囂,一人退到希拉山洞內(Mount Hira)沉思默想。在一次冥想當中,穆罕默德自認為領受了來自天使長加百列的啟示,這些啟示也就成了《可蘭經》(Qur'an)的精髓。《可蘭經》是本記載伊斯蘭教一切原理原則的經典,與《聖訓》(Haddith)同為伊斯蘭教徒的重要寶典,深深地影響伊斯蘭教徒的生活。


  穆罕默德宣稱《可蘭經》乃是來自宇宙唯一真神的至尊至終經典。他嚴禁偶像崇拜,教導伊斯蘭教徒全然委身於真神阿拉(Allah);每日五次面對麥加聖地朝拜;每次朝拜前都要沐浴淨身;每週五上清真寺(Mosque)朝拜阿拉。


 

伊斯蘭教徒所信為何??

伊斯蘭教徒信奉獨一無二、滿有權能、慈愛與憐憫的阿拉真神。伊斯蘭教徒若想獲得救贖,就必須在生活上嚴守五功(Pillars):


一、唸功(Shahada):默唸信仰要義「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
  罕默德是阿拉使者。」

二、拜功(Salat):每天五次面對聖地麥加,向阿拉禱告、敬拜。


三、課功(Sakat):每年年終課稅,賙濟窮人。


四、齋功(Saum):守齋戒,特別在九月的聖月期間。


五、朝功(Hajj):一生至少一次到麥加朝聖。


  伊斯蘭教徒認為除了遵行五功外,在生活上也要有好的行為,才能得到完整的拯救。他們相信:審判的日子來到時,阿拉將手拿天秤,衡量個人在地上的行為。雖然阿拉的審判帶有憐憫,但每個人仍希望自己在天秤上的好行為遠遠超過壞的行為。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有一本冊子,上面記載著各人在地上的行為,直到審判日,阿拉會根據這冊上的記錄施行審判。但若能如聖戰中的烈士一樣,為維護伊斯蘭教而戰,甚至戰死沙場,則此人必在審判之日,獲得完全救贖,最後進入阿拉的樂園。


  伊斯蘭教的124,000位先知中,穆罕默德是最偉大的一位,耶穌、以賽亞也被列在先知當中。伊斯蘭教徒認為耶穌是僅次於穆罕默德的偉大先知,稱為清真阿拉(Kalimat Allah),也就是傳達真主信息之人。伊斯蘭教徒雖然相信耶穌為童真女馬利亞所生,但他們認為天使長加百列是他的父親,他們不相信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且死後復活的神蹟。


  伊斯蘭教的天使、邪靈等神靈在伊斯蘭教徒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雖然《可蘭經》上記載:善惡皆由阿拉所造,但這樣的信念並不存在於早先正統的伊斯蘭教,反而是從非洲等異教徒身上傳回伊斯蘭教。


  世上所有宗教信仰都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伊斯蘭教也不例外。《可蘭經》與《聖訓》即是詳細教導伊斯蘭教徒如何生活的重要經典。



回教五功第四功

來默丹月(Ramadan)是回曆的第九個月,整個來默丹月的白天,伊斯蘭教徒不可吃喝、抽煙、賭博、發誓、生氣、化妝、接觸異性,甚至吞嚥口水都是被禁止的。他們認為若在齋月期間遵守這些戒命,就可控制罪性、彌補他們在世所犯的罪、償還虧欠阿拉的債,最後進入阿拉的樂園。


  來默丹月期間,伊斯蘭教徒除了守齋戒、賙濟窮人、力行好行為外,也花很多的時間禱告及研讀《可蘭經》,因為他們相信:若在來默丹月內讀過整本《可蘭經》,必能得到阿拉的特別賞賜。


  通常伊斯蘭女教徒從九歲開始守來默丹月齋戒,男性則自十二歲。若為了胎兒的緣故,孕婦可破例,無需守齋功。月經期間的婦女,亦不受齋戒限制,但在經期結束後,需自行補上。對於那些出門在外的、聖戰的士兵及年長者,則不受齋月限制。


  一向喧嘩的街道在來默丹月期間顯得分外的肅靜,所有商店都打烊,路上稀疏的行人,也往回家的方向疾行。男人停止工作,通常聚在ㄧ起閒聊有關齋戒的話題,婦女們則早早地在家中準備晚餐。伊斯蘭教徒通常在凌晨2點,享用一天中最後的一餐。來默丹月期間,伊斯蘭教徒將活動減到最低,因此,若你在此時拜訪伊斯蘭教徒,應儘量婉拒食物與飲料的款待。


  社會帶給伊斯蘭教徒相當大的壓力,尤其在來默丹月時最為明顯:平常對信仰不太在意的信徒,此時都變得非常虔誠,希望他們的齋戒能被別人看見並認同。來默丹月告訴我們:全球十一億的伊斯蘭教徒,對自己的得救並沒有真正的把握,因為若不遵守齋月等規條,阿拉的救贖就不會臨到,與基督教不因行為、只靠因信稱義即得救的真理,真有天壤之別。


  來默丹月近尾聲的三日,是回曆一年中第二大的節期。在這三日中,伊斯蘭教徒會天天以盛宴來慶祝來默丹月的結束,並且賙濟窮人。每個小孩從裡到外也都穿上父母所添購的新衣新鞋,來慶賀這節日。七十天後,則為獻祭慶典,是回曆的最大節期。


  伊斯蘭教徒於來默丹月中嚴守齋月,特別是禁食與禱告的精神,值得基督徒好好的反省。面對十一億伊斯蘭教徒,卻只有極少數回轉歸向基督的景況,基督徒也應更加勉勵自己,努力償還福音的債。


  創世紀16章提到:夏甲懷著以實瑪利,從她主母撒萊面前逃走時,耶和華的使者在曠野書珥路上的水泉旁對她說:「耶和華聽見了你的苦情。」夏甲就稱那對她說話的耶和華為看顧人的上帝。上帝是眷顧我們、深愛我們、聆聽我們疾苦、與我們同哀哭的神,不像伊斯蘭教徒的那位阿拉。讓我們為伊斯蘭教徒禱告:求上帝開他們的心眼,使他們得以認識這位看顧每個人、不願任何人沉淪的宇宙真神。


本文摘自《30 Days Muslim Prayer Focus》


 

●針對伊斯蘭教徒的福音策略


由於對伊斯蘭教徒認知上的缺乏,阻礙了我們傳福音的腳步。上帝愛世上每個人,當然也愛伊斯蘭教徒,若要打開伊斯蘭教徒的福音大門,首要之務就是:透過上帝的眼光來認識伊斯蘭教徒。


  雖然伊斯蘭教徒的足跡遍布全球,但各地伊斯蘭教徒在文化、教育、道德行為等方面,差異性頗大,對信仰的虔誠度也有分別。伊斯蘭教徒的生活方式雖受所處環境影響,但信仰的建立則來自其他伊斯蘭教徒的教導。因此,雖然我們與伊斯蘭教徒處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靠著我們的分享與交通,就可在他們當中建立起基督的信仰。


  對伊斯蘭教徒傳福音不僅要熟知《聖經》與《可蘭經》,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對你要傳福音的朋友,有所認知。


  伊斯蘭教徒雖然對阿拉存著敬畏的心,對罪也非常敏感,但在罪得赦免與得救上,缺乏確據與盼望,極需上帝確切的救贖。


  傳福音的目的不是在做信仰比較,而是以耶穌基督的大愛,將失喪的伊斯蘭教徒,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的面前。多位原是伊斯蘭教徒的基督徒提到:在信仰過程中,是基督的愛最先改變了他們。你無需對伊斯蘭教做任何的批判,相反的,你應該儘量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花更多的心思了解你的福音朋友;聆聽他的分享;觀察他心靈深處的需要;坦誠地透過個人的見証分享,向他訴說上帝赦罪、醫治的恩典;以自己與上帝的經歷,來證實上帝信實的大愛。


  伊斯蘭教徒非常敬重《聖經》,《可蘭經》上甚至稱基督徒為「信從那經典的百姓」,他們從不否認『聖經』上的記載,但也不以伊斯蘭教徒可理解的方式來闡釋。所以,若你有負擔向伊斯蘭教徒傳福音,『聖經』是很好的切入點。然而,你很難讓伊斯蘭教徒相信:真神有如天上的父親一般,耶穌是這位天父的兒子。他們認為阿拉並不是一位憐憫所有人類的神,阿拉只眷顧伊斯蘭教徒,因此,將上帝愛所有世人的屬性介紹給伊斯蘭教徒,也是刻不容緩的事。


  伊斯蘭教徒都非常好客,但中東的伊斯蘭教徒有個觀念,太快決定接受別人的邀請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貪婪的表現。因此,在你的邀請工作上,必要牢記此點,以多次的邀請來表示你的真誠,千萬不要因為風俗習慣的差異而錯失良機。


  不要忽略聖靈的能力,讓聖靈介入你與你傳福音的朋友之間,讓祂在你的分享中做引導。


  福音是上帝的大能,只有祂能使瞎眼得以看見;聾耳得以聽見;使人得知自己的罪;悔改在上帝的面前;領受上帝所賜的豐盛生命。


  最後只有仰賴禱告,恒切的為伊斯蘭教徒 -- 你親愛未信的朋友禱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5-5 22:20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