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巴馬隨時裏外不是人
【明報專訊】伊朗核問題談判現成功希望,《金融時報》分析形容,今次奧巴馬政府招攬伊朗重返國際主流,歷史意義堪與前總統尼克遜治下美國與中國建交相比,但面對國內反對者甚大壓力。分析認為,伊朗希望與西方修好的原因有3個,包括改善經濟、中東地區教派衝突失控和伊朗希望重塑中東地區強權地位。
分析指出,伊朗經濟在西方制裁中每况愈下,伊朗期望盡快擺脫制裁,重返國際社會。另外,伊朗的社會及經濟結構與爆發「阿拉伯之春」 國家相似,面對國內年青人的訴求,有必要防範經濟危機動搖政權。
教派衝突失控 急需求變
其次,伊朗過往藉拉攏教派盟友鞏固地位,與美國及其區內盟友對抗,惟教派衝突近期已陷失控,長此下去可能會引火自焚。上周伊朗駐黎巴嫩大使館外遭炸彈襲擊,以報復伊朗支援敘利亞總統巴沙爾,便是一例。伊朗外長扎里夫直言,「伊斯蘭世界的教派衝突已成所有人的威脅」。此外,伊朗考慮求變,或是希望挾帶在仍然存在區內優勢,再次成為獲國際認可的區內強權。
《紐時》指出,奧巴馬政府盼以逐步撤銷制裁,引起伊朗對繼續縮減核計劃、換取進一步放寬經濟限制意願。若拒向伊朗提出有利條件作為首輪談判的成果,恐令伊朗再度參與談判、達成長遠協議的機會極微。有華府顧問指出,伊朗外長扎里夫表明,在伊朗強硬派重新冒起前,最多只有6個月時間去達成協議,美方建基於此制定談判策略。
以國沙特不滿起戒心
惟此舉深受國內政界壓力,亦激起以色列與沙特的戒心,批評談判策略完全倒退,特別是在渴求能源的中國與期望與伊朗恢復貿易關係的歐洲介入談判下,恐針對伊朗的制裁終會逐一瓦解。有論者甚至認為,在朝鮮的前車之鑑下,美國不應對伊朗作出任何讓步,免失去阻嚇能力。
明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