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84|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Sony Xperia Z歐洲款,哪與日本款不同?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5-19 04:41:0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日經BP社報導】《日經電子》編輯部日前入手了英國索尼行動通訊最新款智慧手機「Xperia Z」的歐洲款。編輯部在從事過多款產品拆解調查的Fomalhaut Technology Solutions的協助下,對這款機型實施了拆解(圖1)。另外,Fomalhaut還將其與已經拆解的日本款(NTT DoCoMo銷售的「SO-02E」)做了比較。日本款和歐洲款的差別在於是否配備了紅外線埠和單波段功能等,內部構造也因此而不同(表1)。

NE130401xpes1.jpg
NE130401xpes2.jpg
圖1:拆解歐洲款
中心部有框架,前面配備了液晶面板,背面配備了主板和充電電池。前後兩面都採用玻璃(攝影:中村 宏)


NE130401xpes3.jpg


Xperia Z與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4/4S」一樣,前後兩面都採用玻璃。主要由玻璃構成的後蓋利用膠帶固定在機身上。因此,拆解小組用熱風槍(工業用熱風機)加熱,小心翼翼地取下了後蓋(圖2)。表面實際並不是玻璃,而是黏貼的樹脂膜。

NE130401xpes4.jpg
圖2:打開後蓋
後蓋用膠帶固定,需要用熱風槍拆卸(攝影:中村 宏)

      
後蓋背面設置了NFC用天線。機身側上部是主板,下部被鋰聚合物充電電池佔去了大部分空間。電池容量為2330mAh(8.7Wh)。鋰聚合物充電電池與主板利用尺寸為2.6mm×1.2mm左右的小型連接器連接。

日本款的後攝影鏡頭左側設置了紅外線埠。而歐洲款雖然在這個位置開了個小孔,但沒有安裝部件(圖3)。估計是因為使用的通用機構部件,所以留下了小孔。

NE130401xpes5.jpg
圖3:未配備紅外線埠
雖然在日本款配備紅外線埠的位置開了個小孔,但沒有配備任何部件(攝影:中村 宏)

      
主板用三個螺釘固定。下部模組也使用了一個螺釘,整體只使用了四個。與蘋果公司的iPhone等相比,螺釘數量非常少。鋰聚合物充電電池利用膠帶固定,拆解小組小心地取了下來。


基板的RF部大不同

估計液晶面板也是利用膠帶固定的。因此,與後蓋一樣用熱風槍加熱後取了下來。LED背照燈單元由反射膜、導光板、一片光擴散片和兩片增亮膜構成。液晶面板和觸控面板與前蓋牢牢黏在一起。跟後蓋一樣,前蓋的表面也黏貼了樹脂膜。

中心部的框架採用由樹脂框架環繞薄金屬板的構造。連接金屬板主板的位置和連接液晶面板的位置分別黏貼了估計是由石墨製成的薄膜(圖4),應該是為了散熱。Fomalhaut的柏尾南壯預測,「這麼大面積的石墨膜應該需要幾美元的成本」。

NE130401xpes6.jpg
圖4:採用石墨膜
為進行散熱,採用了估計是由石墨製成的薄膜。覆蓋了連接主板的部分和連接液晶螢幕的部分

      
歐洲款的主板上配備的部件與日本款大部分都相同(圖5)。不過,歐洲款在日本款配備單波段模組的位置沒有配備任何部件。在日本款配備東芝RFID控制IC的位置,也只是安裝了小型的部件。

Xperia Z 1.jpg

Xperia Z 2.jpg
圖5:主板和液晶面板電纜的部件
配備的部件和佈局與日本款相似,不過歐洲款也有沒配備的部件。比如單波段模組和RFID控制IC。
NFC控制IC使用了不同於日本款的產品。RF部的部件佈局也完全不同。
部件的功能和廠商是《日經電子》和Fomalhaut Technology Solutions推測的(主板攝影:中村 宏)            

      
正面配備的NFC控制IC不同於日本款。採用把配備該IC的小型基板模組設置在主板上的雙重構造。這種構造本身與日本款相同。估計是為了根據NFC的功能簡單地調換模組。

日本款和歐洲款的最大不同是RF部。雖然RF收發器IC相同,但部件配置的格局和配備的功率放大器種類等都不一樣。濾波器大多採用日本零件廠商的產品。(記者:大森 敏行,《日經電子》)

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mobi/65466-20130402.html

歐洲款功能少日本款.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6-2 08:45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