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7|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軍事歷史] 冷戰時期多國打造“末日地堡”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4-7 22:42: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環球時報報道】編者的話: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末日食品”熱銷,一些人更是為自己修建一個地下避難所,以應對末日危機。冷戰時期,美蘇爭霸,核戰爭一觸即發,很多國家紛紛打造“末日地堡”。

美國從上到下建造戰時避難所

20世紀50年代隨著美蘇冷戰緊張局勢的升級,美國人生活在蘇聯會發動核武襲擊的恐慌中。如何在核攻擊下幸免於難,成為美國人最為關心的話題。於是,上到美國政府,下至普通民眾,各種各樣的“末日地堡”應運而生。

“地堡國會”可容納數千人

1949年蘇聯成功引爆第一顆原子彈,美國社會頓時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媒體大肆渲染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在巨大的危險面前,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號召人們儲藏食物,並決定在全國各地修建秘密的“戰時避難所”,同時也讓民眾在自家的後院修建地下室作為核戰爆發後的地下掩體,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核戰爭。於是在美國各地,那些有條件的家庭開始在地下室和後院建造可以防輻射的地下庇護所,市政建築下面也開始建造社區庇護所。

“地堡國會”可以說是當時非常重要的戰時避難所。按照美國政府的計劃,若爆發核戰爭,國會議員及其助手共千餘人,將被轉移到地堡裏,在裏面生活及維持國會正常運作。考慮到議員們都有家屬,地堡還將容納議員們的家屬。選址頗費周折,最後美國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距離華盛頓400公里的白硫磺泉鎮,那裏有一家名叫綠薔薇的豪華大酒店。這家酒店一度是好萊塢明星和英國貴族最鐘愛的地方,它位於阿勒格尼山脈之中,有利於阻止核輻射的擴散。交通便利,有公路、鐵路和機場相連。

1959年,酒店以“擴建和整修”為名啟動了這個龐大的秘密工程。1961年地堡正式建成並投入運行。地堡位於酒店下面19.5米深處,在地堡和酒店之間還有6到18米厚的隔層,地堡的水泥墻壁厚達1.2米。地堡的面積達1萬平方米。整個工程當時耗資約1400萬美元。地堡內擁有必需的生活用品以及儲存了許多食物,有獨立的發電站、凈水系統、空氣過濾系統以及可以容納12張病床的醫療室,足夠裏面的人生存60天。另外還有一個電視演播室,“政府可以通過它向全國發表演講”。“地堡國會”建成後的30多年裏,一直處於隨時待命的狀態,政府安排70人負責其日常運作,定期更換糧倉中的食物,隨時更新所有的相關設備,確保地堡隨時能夠投入使用。

全民打造“奶奶廚房”

與此同時,美國民間的“末日地堡”建設也進行得如火如荼。美國政府推出了相應的免稅政策,動員民眾主動修建地下室,充當核戰避難所。同時,美國民防部門開始向民眾派發各種工程手冊並加以指導。一時間,美國家庭興起了“在後院挖坑建避難所”的風潮,幾乎每家每戶在周六日時都會動員起來,在後院大興土木。很多商業建築公司由此看中了這個商機,紛紛向美國民眾推銷各種各樣的核戰避難所。

美國民眾在修建地下室時,不僅僅只是挖個坑而已,他們還在地下室中修建了衛生間和食品儲藏室。美國聯邦民防總署要求每個家庭在發生核武攻擊的緊急情況時,至少要儲備7天的食物和水。為了鼓勵人們建立這樣一種儲備,美國聯邦民防總署還發起了一項名為“奶奶廚房”的倡議。該倡議的口號就是“奶奶時刻準備著應對緊急情況”,因為奶奶掌管下的廚房物資總是滿滿當當。為了及時獲知地面上的情況,指導手冊中還建議民眾在地下室中配備小型無線電,以便及時收聽最新的廣播。

民防級別不斷下調

肯尼迪就任美國總統後提出不可能讓所有避難所都擁有抵禦核彈直擊的防禦力,這等於把整個北美大陸都建成一個巨大混凝土掩體。他主張在國內大規模修建能夠抵禦核爆後核輻射侵害的避難所。他認為民眾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應出資修建大規模的專業核避難所。

盡管如此,不少民眾還是信不過政府,更熱衷於在自家的後院修建避難所。商家更是看到了巨大商機,幾十家制造商出售核輻射避難所,其中一些核輻射避難所的價錢超過4000美元。美國建造核輻射避難所的確切數量無法得知,但據估計,1965年美國的避難所約有20萬個。

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林登·約翰遜繼任美國總統。新政府執政以後,民防的優先級別降低。關於民防計劃的美國官方歷史文獻寫道,“這個話題慢慢不再被公眾所關注,而約翰遜總統也允許對這個話題的關注度進一步下降。”

蘇聯42號地堡,莫斯科最安全的地方

冷戰時期,在蘇聯首都莫斯科地下,有一座秘密軍事地堡,它位於地下65米深處,面積達7000平方米,一旦蘇美爆發核戰爭,這座地堡將充當蘇聯領導人的核掩體。

1951年,蘇聯政府在距離克里姆林宮僅三公里處的地下動工開建“塔干斯基受保護指揮點”,整個修建過程嚴格保密,這個地下綜合設施用建造地鐵的技術修建。此隧道建築群能通過兩個秘密通道連接到莫斯科地鐵,用於輸送物資和方便人員轉移。這個設施造得比莫斯科地鐵還要深,在地堡裏可以聽到地鐵在頭頂上呼嘯而過。1956年“塔干斯基受保護指揮點”建成,蘇聯高層稱其為FS-572,後來被稱為42號地堡,這一名字靈感來源於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

42號地堡建成後被用作緊急指揮總部和遠程航空通信中心。按預想,一旦同美國發生戰爭,蘇聯領導人將被護送到這裏,躲避美國發起的持續核打擊。這個大型防核戰掩體由地洞、鋼板、鐵軌以及通信、指揮和生存保障系統組成,每隔24小時設施內人員輪換一遍。根據知情人士透露,冷戰時期有包括電報專家、播音人員和實驗室科學家等在內的許多人,地堡的安全由荷槍實彈的軍人負責。

1962年,美蘇冷戰時期最嚴重的正面對抗事件——古巴導彈危機發生,這場危機差點釀成熱核戰爭。危機期間,42號地堡擁有抗擊核襲擊所需的一切,地堡外墻由金屬和混凝土制成,其厚度可以抵禦兩顆廣島式原子彈的打擊,食物、燃料、兩口能長期提供清潔飲用水的自流井等應有盡有。在核戰爭陰影籠罩下,蘇軍最高指揮官入駐42號地堡,蘇軍官兵注視著控制台前的大屏幕,如果美國核彈發射,“核彈來襲”警報將拉響,蘇聯會立即進行核反擊。按照蘇軍規劃,在核戰爭中,42號地堡作為“莫斯科最安全的地方”能在沒有外界援助的情況下支撐3000人工作和生活90天,蘇聯領導層將在這個地堡型戰時指揮中心內指揮各地戰事。

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42號地堡技術問題積壓,包括缺乏防水保護、柴油發電機和通風系統老化,蘇聯政府決定重建部分地堡。冷戰時期,蘇聯政府一直把42號地堡劃為禁區,外界根本不知道這個“末日地堡”的存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一度想把42號地堡改造成中央電報局辦公場地,但這一方案並未實施。1995年,42號地堡終於被曝光。後來它被一家私人公司購得,改造成一個娛樂綜合設施。

加拿大迪芬地堡為核戰作準備

加拿大緊鄰美國,作為美國的親密盟國,如果美蘇開戰必會受到波及。為此,在冷戰高潮期,加拿大建造了幾十個“末日地堡”,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迪芬地堡。

1958年,加拿大總理約翰·迪芬貝克在一批軍政要員建議下啟動絕密的“政府連續性”項目,他授權在加各地建造將近50個緊急政府總部,以便在遭到核打擊時作為加各級政府的庇護所,保存下國家機器,在核戰後能盡快重建國家。加軍方選中的其中一個地堡修建地點位於首都渥太華以西大約30公里的卡普農村社區,這裏毗鄰橫貫加拿大的高速公路,便於加中央政府快速撤離,而且卡普的地質條件也有利於抵禦核彈衝擊波的衝擊。1959年,卡普地堡動工開建,為掩人耳目,核地堡工程以陸軍通信設施應急項目的名義實施。

建造這個地下4層地堡需要3.2萬噸混凝土和5000噸鋼,像冷戰時期美蘇等國的“末日地堡”一樣,該地堡的建築標準是頂級的,必須能夠抵禦1.8公里距離5百萬噸當量的核彈爆炸所產生的劇烈衝擊。按照規劃,工程人員在地堡表面造了大量防爆門以及空氣過濾器,以防止輻射滲透。這座地堡在1962年建成。

卡普地堡建成後以總理迪芬貝克的名字被命名為迪芬地堡,在陸續修建的所有緊急政府總部中,迪芬地堡是最大的(超過9300平方米),也是渥太華地區唯一一座在核戰情況下安置中央政府軍政要員的地堡。地堡內儲備了大量食物、燃料、淡水和其他用品,它能在沒有外界後勤支援的情況下維持565人一個月的生活。迪芬地堡投入使用後,保持100人至150人運轉團隊,24小時輪流值守,隨時準備迎接加中央政府入駐。

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美蘇陷入核戰爭邊緣,迪芬貝克總理對美國政府不通報危機進展深感不安,國防部長和加武裝部隊各軍種首腦秘密下令進入核戰警戒狀態,一旦美蘇核戰爭打響,加中樞要員們將立即撤入迪芬地堡。加廣播公司在地堡內搭建起一個緊急廣播演播室。此外,為保存加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迪芬地堡內特別構建了一座堅固的地下金庫,確保黃金儲備的安全。幸好危機解除,迪芬地堡也沒有被用上。

長期以來,只有加政府高層知道迪芬地堡的存在,為了防止外界知道地堡秘密,加政府故意將它偽裝成普通設施,像是一座普通倉庫。在迪芬地堡建成後32年時間裏,它一直處於戒備狀態。冷戰結束後,迪芬地堡完成歷史使命,後來它被改建為一座冷戰歷史博物館。

騰訊網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5-3 18:38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