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查看: 1432|回覆: 0

[創業頻道] 科技巨頭為何幾乎都位於矽谷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1萬

主題

44

好友

1萬

積分

公民

律   師

發表於 2013-9-13 09:20:17 |顯示全部樓層
科技巨頭為何幾乎都位於矽谷.jpg


本月中旬,ContentDJ創始人Jerry Tian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一篇名為“為何加拿大沒有大型科技公司?”的文章,並指出在北方電訊破產後,以及黑莓公司奄奄一息時,加拿大已經沒有任何值得外界關注的科技企業。同時,Jerry建議加拿大應該修改現有的移民法案,以進口來自包括矽谷和其他技術聖地的人才,而不是浪費8年或10年的時間在本土培育技術性人才和公司。

不過,加拿大並不是唯一一個想要成為“下一個矽谷”的國家或城市,包括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和奧斯汀等都致力於成為科技型城市,但直到現在,矽谷依然占據了領先地位。為何?

對於大多數科技創業者來說,即便將矽谷稱作“科技行業從事者的耶路撒冷”也一點兒也不過分。普通人可能會單純認為矽谷是一個不斷誕生優秀科技企業的地方,但對此時閱讀這篇文章的你,矽谷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概念。如同它代表文化一樣,矽谷是一個集協作、競爭、開放式創新、失敗和磨礪為一體的願景。當然,它還是一個目睹某家科技公司存在數百年甚至永垂不朽的見證者。

那麼,那些極力想成為“下一個矽谷”的國家或城市,到底缺乏那些優勢。

首先,相較這些起步稍晚的城市,早期科技公司的茁壯成長造就了現今的生態系統。在矽谷,無論是創業者、工程師、投資者、設計師、服務提供商、大學等諸如此類的基礎設施都要比其他地方更多;反過去講,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更早存在和繁衍才造就了今天的矽谷。另外,早期互聯網用戶樂於分享和反饋自己體驗的習慣,在為如今已成長為巨頭的企業創造經驗地同時,也為現在的創業者提供了前車之鑒。

並不是每家創業公司都獲得過投資,但在舊金山灣區,這種情況卻很鮮見。在美國,僅有兩座城市的創業者才可以如此程度吸引投資者,一是矽谷,另一座則是西雅圖;而且這兩座城市屢屢會湧現出“10億美元俱樂部”的創業公司。知道秘訣嗎?因為真正的巨頭會創造出超越它們本身的生態系統,並潛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也正是這些公司,可以毫不費力就能夠吸引到人才、達成一樁樁收購、在研發上投出巨資、創造系統性的營收。作為對比,其他地區的投資人想要從創業公司獲得收益可能需要等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

對於“優質的投資人為何都在矽谷”這個問題,我認為無需作過多解釋。中關村缺少什麼?也許並非通常的人才,而是時間和經驗。矽谷的價值是基於時間的,而時間創造了經驗和氛圍。對其他地方來講,為了打造一家10億美元的公司,可能需要花掉數十年的時間。不管你是否喜歡Zynga創始人Mark Pincus,但我們的確應該為他提出的“數字化摩天大樓”(Digital Skyscraper)概念向其致敬。Mark曾稱,因為目睹過很多連續創業者的辛酸創業史,所以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生去打理Zynga。諷刺的是,前微軟家庭娛樂業務主管Don Mattrick最近接替了Mark擔任首席執行官;盡管如此,我們仍看得到他為將Zynga打造為一家可以“矗立百年”的公司而做出的努力。

在其去年夏天對芝加哥生態圈發布的實地報告中,Trevor Gilbert認為所謂的“中西部心態”(Midwest Mentality)對這片區域的科技企業造成巨大影響。Trevor認為,芝加哥人很注重實效,指出該區域的創業公司通常從創立首日起就開始制訂盈利模式,而不是專注於發展用戶。你可能辯駁:這樣不好嗎?沒錯,盈利的確很棒也非常符合初創企業的境遇,但如果將精力過早投入到這一目標上,那創業者就無法集中精力延續業務的增長。

然而,這種情況可不止發生在芝加哥,類似的情況還存在於洛杉磯。在洛杉磯,創業公司通常在資本市場的估值達到數億美元之後,就會陷入停滯或被更大一點的公司收購。你也可以認為這是一種詛咒,但在這些地方,這種類型的退隱卻被稱為一種“成功”。紐約市亦是如此。如果你仔細觀察過,就會發現近年來紐約10億美元的公司其實也不少,但幾乎都被矽谷巨頭收購。比如DoubleClick和Tumblr就分別被Google和雅虎納入麾下,而3D打印機制造商MakerBot也在上月被並購。盡管像閃購服務Fab、Gilt和簽到服務Foursquare等這樣的公司仍有存在,但它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並證明它們可以成為行業巨頭。

Jerry指出,部分輿論會將創業公司失敗的矛頭指向投資者,因為他們堅持認為是投資者的貪婪導致了這些項目的失敗。不過,並不是所有投資者都有這類意向。這些講究利益和時效成正比的投資機構,通常都是那些資金鏈不太充分的公司;因此,他們需要盡早獲得回報。而在矽谷,鑒於眾多風投或私募都在這裏設立了總部,而且他們背後的財團都異常富庶,因而矽谷的創業者一開始並不會追求盈利。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為何像紐約這樣的城市還無法成為“下一個矽谷”?顯然,矽谷的創業者在努力創造有用的東西,而其他區域的創業者在盡力找尋可以“用”(花費)的東西;在這些地方,很多創業者都被科技創業帶來的利益沖昏了頭腦。

研究證明,矽谷生態圈數十年的發展造出了人們對事物的合理性漠視。拿當年只有20歲的Mark Zuckerberg來說,當年Facebook還未盈利,但即使在接到雅虎的收購邀約時,Zuck還是毅然拒絕了對方。當年長的顧問建議Zuck賣出他所持有的25%的股權時,他這樣回復對方:“我不知道要怎麼花這筆錢;Facebook剛剛起步,而我對自己已擁有的東西感到很滿足。”

作為對比,以色列眾包地圖服務Waze就將自己以10億多美元出賣給Google。Sarah Lacy專門撰文批評了Waze的做法,並建議以色列三思後行。她認為,以色列有潛力為自己鑄造一種可持續化的全球性科技公司環境,但出售公司並不可選。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矽谷可以免疫這種循環,但在矽谷,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意識到,只有成為一家大公司才可以吸引到人才和資本,而這是他們努力的目標。在很多情況下,創業者都有理由接受9位或10位數的收購要約,但如果你說矽谷和其他地方有什麼不同,那就是矽谷人懂得說“不”。

TECH2IPO / PandoDaily
標簽
矽谷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3-29 15:58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