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079|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部隊編制] 跨越蒼茫:中國人民解放軍怎樣從70個步兵軍演變到18個集團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7-24 22:57:0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2006年12月29日,新華社發佈中國政府《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向全世界公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機動作戰部隊共有18個集團軍。2009年1月20日,又發佈了《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重申了保留的集團軍數量。從1927年人民解放軍誕生開始,歷經82年發展,特別是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陸軍軍(集團軍)經過多次體制編製調整,由番號多達70個步兵軍演變為現在的18個集團軍。

  一、解放戰爭後期,步兵縱隊改編為軍,至建國初期番號最多達到70個。

  1、1948年9月,我軍已有51個步兵縱隊。

  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就有軍或縱隊的番號,但編製很不統一,編製齊整的軍可以有上萬人,而編製不全的軍,則只有上千人,甚至一二百人的軍也不少見。抗戰爆發後,西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部隊降級縮編,原紅軍軍改為旅,紅軍師改為團,統一使用"八路軍"、"新四軍"番號。八路軍曾組建過5個縱隊,但存在時間都不長,縱隊作為野戰機動部隊的職能,並沒有充分發揮。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各大戰略區均採用"縱隊"作為主要突擊力量,縱隊下轄2至3個師(旅),並編有少量的炮兵、工兵、通訊兵等兵種分隊,建制級別等同於國民黨軍的軍或整編師。各戰略區的縱隊重火器裝備參差不齊,山炮、野炮、步兵炮數量少,樣式雜,口徑不一,彈藥供給東北、華東稍好,其餘均差,主要靠戰場繳獲。

  全國解放戰爭進入1948年後,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上對國民黨軍發起了更猛烈的進攻,作戰規模不斷擴大。野戰部隊開始實行跨戰略區作戰,不同戰略區部隊間的戰役協同逐步增強,勢必要求統一指揮、統一編製。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建屏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提出人民解放軍要"有計劃地走向正規化"。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在會上闡述了《解放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劃》,"我軍現有武裝力量,計為51個步兵縱隊,168個旅","51個步兵縱隊如能依照編制逐漸擴充起來,則不僅可以完成第三年作戰任務,並且可以奠定第四、第五兩年擴大編制到70個步兵縱隊的基礎。"會後,周恩來開始負責擬訂全軍編制方案的工作。當月,中央軍委做出《關於建軍方針及部隊編制等問題的決定》,開篇即指出"我正規軍須要發展至210個步兵師,編組為20個兵團,70個軍。"

  2、1948年11月,軍委下令整編部隊,到1949年10月,已出現61個軍的番號。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又發出《各野戰軍番號按序數排列的指示》,將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依次改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所屬各野戰縱隊按全軍統一順序排列。

  從1948年11月中旬到1949年3月上旬,各野戰軍、軍區相繼對部隊進行了整編,實行了統一的編制體制,將部隊整編為4個野戰軍、12個兵團、57個軍。兵團以下各級一般按"三三制"編組,軍轄3個步兵師9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及軍直工兵、警衛營等分隊。通過整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體制更加統一合理,向正規化建設邁進了一大步。

  第一野戰軍7個步兵軍:原第1、2、3、4、6、7、8縱隊依次改稱第1、2、3、4、6、7、8軍,原縱隊所轄旅均改稱師。

  第二野戰軍3個兵團9個步兵軍:原第1、2、3、6、9、11縱隊依次改稱第16、10、11、12、15、17軍,原第4縱隊分編為第13、14軍,1縱20旅與豫皖蘇部隊合編為第18軍,原縱隊所轄旅均改稱師。

  中原軍區1個步兵軍:原桐柏軍區部隊組成第58軍。

  第三野戰軍4個兵團15個步兵軍:原第1、2、3、4、6、7、8、9、10、11、12、13縱隊依次改稱第20、21、22、23、24、25、26、27、28、29、30、31軍。原渤海縱隊與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張克俠部合編為第33軍,原江淮軍區部隊與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何基灃部合編為第34軍,原魯中南縱隊與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吳化文部合編為第35軍。值得一提的是,吳化文部早在1948年10月29日就被中央軍委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這是我軍統一部隊編制以來成立最早的一個軍。

  華東軍區1個步兵軍:原膠東縱隊改稱第32軍。

  第四野戰軍2個兵團12個軍:原第1、2、3、4、5、6、7、8、9、10、11、12縱隊依次改稱第38、39、40、41、42、43、44、45、46、47、48、49軍。與其他野戰軍不同,四野各軍均轄有4個步兵師,南下華中後逐步恢復下轄3個師。

  東北軍區1個步兵軍:由遼沈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曾澤生部改編為第50軍。

  華北軍區11個軍,其中野戰部隊3個兵團9個軍(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原第1、2、3、4、6、13、15縱隊依次改稱第66、67、63、64、68、61、62軍,原華北1兵團第8縱隊改稱第60軍,原華北2兵團第8縱隊改稱第65軍。軍區直轄2個軍:原第7、14縱隊依次改稱第69、70軍。

  此後至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各野戰軍步兵軍的數量及隸屬關係發生較大變化。1949年3月下旬,華北軍區第69軍撤消番號,該軍比較特殊,只有番號而無軍部。4月,華北軍區第18兵團(第60、61、62軍)、19兵團(第63、64、65軍)調歸第一野戰軍建制。5月,四野組建第14、第15兵團。一野第8軍調歸華北軍區建制。陝南軍區部隊組建第19軍,歸二野建制,同月上旬又調歸一野建制,下旬再劃歸四野兼華中軍區建制,6月中旬又劃歸西北軍區建制。6月,一野組建第1、2兵團。三野第8兵團撤消。東北軍區第50軍南下調歸四野建制。華北軍區第8軍番號撤消。7月,四野14兵團機關改為空軍領導機關。國民黨軍起義部隊張軫部改編為第51軍,歸四野建制。9月,華中軍區第58軍、華北軍區第70軍撤消番號。國民黨軍起義的甘肅周祥初部和寧夏第81軍,分別改編為西北軍區獨立第1、2軍。

  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解放軍已出現16個兵團和61個步兵軍的番號,除去此前撤消的4個軍,仍為57個軍。分佈為:一野與西北軍區15個軍,第1、2、3、4、6、7、19、60、61、62、63、64、65軍、獨立第1、2軍。二野9個軍,第10、11、12、13、14、15、16、17、18軍。三野與華東軍區16個軍,第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軍。四野兼華中軍區14個軍,第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軍。華北軍區3個軍,第66、67、68軍。

  3、建國初期,步兵軍的數量繼續增加,番號最多達到70個。但隨著精簡整編,35個軍被撤消番號。

  1949年11月,國民黨軍湖南起義部隊改編為解放軍第21兵團,下轄第52、53軍。一野第18兵團改歸二野建制。12月,國民黨軍起義部隊蔣雲台部改編為西北軍區獨立第3軍。綏遠起義部隊董其武部改編為第36、37軍,後屬第23兵團建制。新疆起義部隊趙錫光部改編為第9軍,屬第22兵團建制。1950年1月,新疆民族軍改編為第5軍。1951年3月和7月,分別再次組建第11軍和第49軍。1952年10月,45軍軍部改為第54軍軍部。11月,第21兵團兵團部(前身是48軍軍部)改為第55軍軍部。12月,第23兵團改為第69軍。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步兵軍的番號全部出現。在第1至第70軍的順序中,第56、57、59軍番號沒有使用過,其空額用西北軍區獨立第1、2、3軍填充,軍的番號總數仍為70個。第11、49、69軍的番號各重複使用一次,第45軍與第54軍、第48軍和第55軍具有前後沿革關係。

  建國初期,人民解放軍有3次大規模的精簡整編,又有35個步兵軍的番號被撤消,即第2、3、4、5、6、7、9、10、11(撤消兩次)、17、18、19、25、29、30、32、33、34、35、36、37、44、45、48、49(撤消兩次)、51、52、53、61、62軍,西北獨立第1、2、3軍。這些軍有集體轉業到地方從事經濟建設的,有調入海軍、空軍部隊的,還有改為地方軍區的,它們的光輝番號將永遠飄揚在八一軍旗上。

  1950年10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有27個軍先後參加抗美援朝,接受現代化戰爭的洗禮。截至1954年12月,在6大軍區和志願軍建制內的陸軍軍還有34個,分佈於:

  東北軍區:第38、39、40、64軍。
  華北軍區:第63、65、66、69軍。
  華東軍區:第12、20、22、26、27、28、31、60、67軍。
  中南軍區:第15、41、42、43(海南軍區兼)、47、55軍。
  西南軍區:第13、14軍。
  西北軍區:無陸軍軍。
  志願軍:第1、16、21、23、24、46、50、54、68軍。

  1950年10月1日,中央軍委頒發國防軍陸軍部隊編制表,規定國防軍以軍為指揮單位,兵團一級機構撤消,野戰軍機關分別與所在地的大軍區指揮機構合併。步兵軍在1948年統一番號和編製序列的基礎上進行整編,實行統一編製,轄有3個步兵師,並編有教導隊、工兵營、通信連,以及警衛連、偵察隊等勤務保障分隊。1953年4月,中央軍委頒發了陸軍軍、師新編製。軍增編了炮兵團、高射炮兵團、獨立野炮營、炮兵指揮連等單位,充實了通信、工兵營,撤銷了偵察隊和教導大隊,軍直屬隊的人數比1950年編製人數增加了47%。經過這一系列調整,陸軍軍的合成體制初具規模。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革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陸軍軍經受考驗,不斷發展,朝著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方向邁進。

  1、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陸軍軍加強正規化、合成化建設。

  1955年,我軍實行了義務兵役制、軍官服役條例和軍銜制、薪金制、授予勳章、獎章獎勵制,我軍陸軍軍開始加強正規化建設。

  1955年4月,原6大軍區分編為12大軍區,1956年7月又增編福州軍區,形成13個大軍區,加上在朝的志願軍駐軍,我軍仍編有34個陸軍軍,其分佈為:

  瀋陽軍區6個軍:第38、39、40、46、50、64軍。
  北京軍區5個軍:第24、63、65、66、69軍。
  濟南軍區3個軍:第26、67、68軍。
  南京軍區5個軍:第12、20、22、27、60軍。
  武漢軍區1個軍:第15軍。
  福州軍區2個軍:第28、31軍。
  廣州軍區5個軍:第41、42、43(海南軍區兼)、47、55軍。
  昆明軍區2個軍:第13、14軍。
  志願軍5個軍:第1、16、21、23、54軍。
  蘭州軍區、新疆軍區、西藏軍區、成都軍區、內蒙古軍區這5個大軍區內沒有一個陸軍軍。

  1958年2月,南京軍區陸軍第22軍改編為舟嵊要塞區(軍級)。同年3月開始,在朝志願軍作戰部隊分三批全部撤回國內。第1軍調入武漢軍區,第16軍和23軍調入瀋陽軍區,第21軍調入北京軍區,第54軍調入成都軍區,填補了該軍區沒有野戰軍的空白。1961年6月,武漢軍區第15軍劃給空軍,改建為空降兵第15軍。同年8月,廣州軍區海南軍區不再兼第43軍,該軍番號撤消。至此,我軍陸軍軍尚有31個,其部署呈現明顯的北重南輕態勢。

  為了準備遂行戰略戰役機動作戰任務,在50年代,中央軍委決定建立戰略預備隊。60年代,又決定建立戰備值班部隊,要求部隊齊裝、滿員、全訓,隨時保持戰鬥準備,一聲令下就能立即出動。早在1950年春,軍委就擬將四野第13兵團(轄第38、39、40軍)調至河南地區,待命執行戰略機動作戰任務。1957年9月,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根據全軍部署情況,提議並經軍委決定以6個軍組成戰略預備隊。在1958年志願軍部隊全部回國後確定第1軍(開封)、第12軍(金華)、第15軍(孝感)、第21軍(太原)、第47軍(衡陽)、第63軍(石家莊)為全軍戰略預備隊。1961年1月,中央軍委公佈了第一批10個陸軍戰備值班師。1962年12月、1963年12月,先後公佈第二批7個陸軍軍部、21個陸軍師和第三批9個陸軍師及相應的特種兵部隊為全軍戰備值班部隊。至此,全軍建立40個戰備值班師。1964年,根據戰備需要和部隊裝備發展情況,中央軍委決定對全軍戰備值班部隊進行調整。9月16日命令9個軍部、47個師(其中13個師為準值班部隊)和相應的海空軍及陸軍各特種兵部隊為全軍戰備值班部隊。

  在軍的編制上,50年代中後期,轄有坦克自行火炮團的部隊,共有16個軍增設炮兵副軍長、坦克副軍長和後勤副軍長(1958年取消)。1955年2月,以瀋陽軍區64軍190師為基礎組建解放軍第1機械化師(1961年8月該師歸還64軍建制並恢復原番號)。1956年3月,步兵師一律按平時編製,實行滿員師和簡編師兩種編制,滿員師占25%,其餘均為簡編師。經過不斷精簡,到1958年底,共精簡40多個步兵師。

  六十年代,隨著國產武器不斷裝備部隊,中央軍委進一步加強了陸軍軍的合成化建設,並針對陸軍部隊中存在的機關龐大,聯絡不暢,沒有體現南北戰場的不同要求等問題,確定了陸軍編組"四輕四重"的原則,即南方部隊裝備輕,北方部隊裝備重;師以下部隊裝備輕,軍以上部隊裝備重;前方軍區輕,後方軍區重,機關人員編制輕,連隊人員編制重。根據上述原則,1962年頒發了陸軍軍、師新編製。新編製重點提高了師一級的合成化程度,對軍的兵種合成進行了調整。規定軍炮兵團增編加農炮營,撤銷獨立野炮營,軍高炮團縮編為營,增編軍屬防化連。

  2、 文革時期,陸軍軍數量和部署發生很大變化。

  這一時期,陸軍的發展遭到了很大的干擾和破壞。從1967年1969年,根據中央軍委新的戰略部署,我軍開始加強東北、華北、西北的防務,部隊調動頻繁。內蒙古軍區和西藏軍區改為省軍區,全軍大軍區減至11個。為了整軍備戰,恢復組建了5個陸軍軍。至70年代初期,全軍有36個陸軍軍的番號,分佈是:

  瀋陽軍區6個軍:第16、23、39、40、46、64軍。
  北京軍區8個軍:第24、27(1969年由南京軍區調入)、28(1969年由福州軍區調入)、38(1967年由瀋陽軍區調入)、63、65、66、69軍。
  蘭州軍區3個軍:第19(1969年恢復組建)、21(1967年調入)、47軍(1970年調入)。
  武漢軍區4個軍:第1、17(1968年恢復組建)、43(1968年恢復組建,1969年由廣州軍區調入)、54軍(1968年先由成都軍區調往昆明軍區,1969年北上調入)。
  濟南軍區3個軍:第26、67、68軍。
  南京軍區3個軍:第12、20、60軍。
  福州軍區2個軍:第29(1969年恢復組建)、31軍。
  廣州軍區3個軍:第41、42、55軍。
  昆明軍區2個軍:第11(1969年恢復組建)、14軍。
  成都軍區2個軍:第13(1968年由昆明軍區調入)、50軍(1967年由瀋陽軍區調入)。

  1969年12月,中央軍委電令,陸軍軍各師番號按"三三"順序統一排列。如武漢軍區第54軍原屬3個陸軍師分別是第130、134、135師,依次改為第160、161、162師。這次改變番號,對於體現部隊歷史沿革和榮譽傳承造成一定影響。如當時南京軍區60軍原181師(著名的皮旅)奉命改為陸軍第180師,因180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受到過嚴重損失,故名聲不佳。原181師幹部戰士對此意見很大。1985年經軍委批准,180師恢復181師番號。

  文革中後期,陸軍軍的數量及部署也有一些變化。1973年2月,武漢軍區陸軍第17軍撤消番號。1975年,瀋陽軍區陸軍第46軍和濟南軍區陸軍第68軍,武漢軍區陸軍第1軍和南京軍區陸軍第20軍,分別互調防務。從此之後,我軍陸軍軍(集團軍)再無跨區調防。這時我軍共有35個陸軍軍,並一直持續到1985年大裁軍。

  1967年至1969年,按照軍委提出的"上調集中"的原則,大部分陸軍師屬坦克自行火炮團集中編為坦克師或軍區獨立坦克團,以後直至1985年,僅有少量陸軍師還保留有坦克團。1969年以後,為提高步兵部隊的機動作戰能力,一部分陸軍師改編為摩托化陸軍師,並先後組建了兩個摩托化軍(北京軍區陸軍第38軍、27軍),這是陸軍從騾馬化向摩托化邁出的重要一步。摩托化軍直屬部隊編有炮兵團、火箭炮團、高射炮兵團以及工兵、通信營和偵察、防化連等單位。摩托化軍的出現,使陸軍部隊的火力、機動力、突擊力有了很大提高,合成化程度達到了新的水平。1976年初,陸軍軍增編了坦克團,並將高射炮兵營擴編為團,炮兵團的裝備也得到充實。考慮到西南地區的防務和地理情況,昆明軍區和成都軍區的4個陸軍軍的坦克團直到80年代初期才由兩軍區的獨立坦克團分編組成。這一時期,軍編成內的陸軍師的裝備得到改善,自動火器、反坦克兵器、壓制兵器以及運輸車輛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改觀,陸軍部隊的反坦克和防空火力有了加強,武器裝備完成了由以輕武器為主到以重火器為主的轉變,合成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

  3、 改革開放初期,陸軍軍進行合成集團軍試點。

  文革結束後,陸軍軍的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2月,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有來自4個軍區的9個陸軍軍參加了作戰。這次邊境作戰的經驗教訓,使中央軍委意識到人民解放軍發展技術兵種和進行諸兵種合成編組的必要性。進入八十年代,根據精兵、合成、平戰結合和提高效率的原則,在進一步減少步兵數量,繼續擴大建制內各特種兵的比例,提高合成化程度,增強部隊的整體威力和獨立作戰能力的思想指導下,陸軍軍的編制又先後進行了3次較大調整和改革。1980年整編,重點是壓縮編製員額,加大特種兵部隊的比例,提高部隊的防空、反坦克火力和機動能力。1981年9月,在張北地區舉行的華北大演習,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總目標,吹響了人民解放軍向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進軍的號角,走上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1982年9月,中央軍委下達《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1982年12月到1983年3月,部分陸軍軍進行編組合成集團軍試點,為全軍體制編製改革趟路子,並提供戰備訓練、後勤保障等方面的經驗。這時將軍區預備炮兵師、坦克師、高炮師及工兵團、舟橋團等兵種部隊劃歸陸軍軍建制。如瀋陽軍區陸軍第39軍接收了軍區炮兵第7師、高炮第74師、坦克第3師、炮兵第402團、工兵第6團。武漢軍區第43軍接收了軍區炮兵第2師、坦克第11師、高炮第63師。試點陸軍軍轄有3個陸軍師和3個兵種師以及軍屬炮兵團、坦克團、高炮團和轉隸醫院,共約7萬人左右。

  1984年4月,實行陸軍合成集團軍編制試點任務的北京軍區陸軍第38軍和瀋陽軍區陸軍第39軍,各有一個主力師開始執行機械化師編製,這是軍隊建設新時期我軍最早的兩個機械化師。這兩個軍是全軍最早實行合成集團軍編制的陸軍野戰軍,直至今日,仍是全軍僅有的機械化集團軍。

  三、1985年百萬大裁軍,陸軍軍整編為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二十多年來,按照"精兵、合成、高效",實現歷史性轉變。

  1、 百萬大裁軍,35個陸軍軍整編為24個集團軍,組織編製發生巨大變化。

  1985年6月10日,新華社向全世界宣佈,我國政府決定軍隊員額減少一百萬。從1985年到1987年,解放軍三總部機關的人員編制精簡了近一半;11個大軍區精簡合併成為7個;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1個;撤銷師、團級單位4050個;陸軍部隊的建制單位有1/4撤銷,這其中包括那些有著幾十年光榮歷史,立過赫赫戰功的部隊。

  陸軍35個軍,按照"去新留老"的基本原則,撤消了11個軍的番號,分別是:瀋陽軍區第68軍(該軍與赤峰守備區合併);北京軍區第66軍(該軍與天津警備區合併)、69軍;蘭州軍區第19軍;濟南軍區第46軍;武漢軍區第43軍;南京軍區第60軍;福州軍區第29軍;廣州軍區第55軍;成都軍區第50軍;昆明軍區第11軍。

  保留的24個陸軍軍全部組建為合成集團軍,其中2個機械化集團軍。為了使其能擔負起戰役作戰任務,將原軍區所屬裝甲兵全部、炮兵和工程兵大部編入集團軍,與原軍屬兵種部隊統一整編為集團軍屬坦克師(旅)、炮兵旅、高炮旅、工兵團、通信團,擴編了防化、運輸分隊,有的還增配了陸軍航空兵部隊和電子對抗分隊。瀕臨邊海防的集團軍,還編有一定數量的守備部隊。集團軍機關,除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外,增設技術部(後稱裝備技術部、裝備部),在司令部增設自動化工作站,成立炮兵指揮部等。集團軍編成內的各兵種的火力、突擊力和機動作戰能力都大大超過了原陸軍軍,專業兵種數量超過了步兵,炮兵的數量居第一,裝甲兵成為陸軍的主要突擊力量。由步兵軍改編成集團軍是我軍編制體制的重大改革,它對優化戰鬥力起到了關鍵作用,標誌著中國陸軍走向了現代化的軍兵種合成。

  集團軍建制內的步兵師按北方、南方地理不同分別執行機械化步兵師、北方甲、乙種摩托化步兵師、乙種步兵師四種編制和南方摩托化步兵師、南方乙種步兵師兩種編制。北方乙種摩托化步兵師和北方乙種步兵師在編制上的區別主要在於前者除了3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與後者相同外,還編有坦克團和高炮團。南方摩托化步兵師與南方乙種步兵師的區別在於前者比後者多編了一個高炮團。因地形、氣候限制,南方摩托化步兵師內均未編製坦克團,只在集團軍編有坦克旅。

  在24個集團軍內,第1、14、31集團軍均下轄4個步兵師,第24集團軍暫時沒有坦克師(旅),這種情況到九十年代得到改變。1985年整編時,陸軍保留了6個炮兵師和7個高炮旅仍由軍區直屬,1992年,這些師、旅均下放到集團軍,將對應的原炮兵旅、高炮旅替換或合併。同時,第38集團軍高炮旅改建為陸軍第一個防空旅。

  1996年,為加強武警部隊的機動力量建設,解放軍14個乙種步兵師奉命改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這14個師中,除新疆軍區第7師外,其餘13個師分屬於12個集團軍。

  2、1997年和2003年兩次宣佈裁軍,陸軍集團軍數量減少6個,出現旅團制集團軍。

  進入90年代,在海灣戰爭的影響下,人民解放軍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提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以軍事鬥爭準備為牽引,加快武器裝備發展,加強軍兵種和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建設,優化體制編製,先後裁減員額70萬,防衛作戰能力顯著提升。

  1997年9月,中國宣佈在此後三年內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至1999年底,裁減員額和體制編製的調整改革順利結束。其中,陸軍精簡18.6%,全軍編制人數保持在250萬以內。陸軍野戰部隊撤銷部分集團軍軍部和師、團,在加強合成和小型化、輕型化、多樣化方面取得進展,部隊編成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1998年9月,"三江抗洪"取得勝利後,瀋陽軍區第64集團軍、北京軍區第28集團軍和濟南軍區第67集團軍被撤消番號和建制,全軍集團軍數量減至21個。集團軍建制內,有20多個步兵師改為步兵旅,2個坦克師縮編為裝甲旅,這是繼1985年整編以來又一次大規模的師改旅調整。另有一批步兵師轉隸省軍區,改為預備役師。保留的步兵師編製趨於統一,基本為"五團制",即兩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裝甲團、一個高炮團。集團軍坦克師(旅)也全部改為裝甲師(旅),撤消了原坦克師裝甲步兵團。一批集團軍高炮旅開始改建為防空旅,其中2個防空旅建制內編有地空導彈團。

  在21個集團軍內,瀋陽軍區第40集團軍、北京軍區第27集團軍和濟南軍區第20集團軍改建為旅團制集團軍,建制內不再編有師級作戰部隊。這種輕型集團軍的出現,是陸軍部隊以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積極嘗試,基本編製為:兩個摩步旅、一個炮兵旅、一個裝甲旅、一個高炮旅及直屬通信團、工兵團、教導大隊、司訓大隊等部隊。

  在加強機械化部隊方面,一些重點建設部隊逐步換裝,第54集團軍步兵第127師、第1集團軍步兵第1師和第20集團軍步兵第58旅分別成為我軍第一個輕型機械化步兵師、第一個兩棲機械化步兵師和第一個機械化步兵旅。

  2003年9月,中國政府決定,2005年前再裁減軍隊員額20萬,軍隊總規模將保持230萬人。這次裁軍在壓縮規模的同時,著重優化結構、理順關係、提高質量。

  陸軍集團軍再次遭到精簡,2003年10月又撤消了3個集團軍,分別是瀋陽軍區第23集團軍、北京軍區第24、第63集團軍。至此,我軍集團軍的數量保留為18個。短短5年,我軍兩次裁減了6個處於北方的集團軍,改變了建國以來陸軍軍(集團軍)部署北多南少的格局,使7大軍區各轄集團軍的數量達到基本平衡,其分佈是:瀋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和南京軍區各3個集團軍,蘭州軍區、廣州軍區和成都軍區各2個集團軍。

  這次體制編製調整,集團軍部隊編制構成發生很大變化。集團軍建制內的機械化部隊得到擴大,輕型機械化步兵師、兩棲機械化步兵師、機械化步兵旅蓬勃發展;旅團制集團軍的數量增加;原由軍區指揮的陸航團、電子對抗團、特種大隊等高科技部隊也轉隸給重點集團軍,使集團軍的合成程度進一步增強,綜合作戰能力明顯提高。
  旅營體制是在1998年調整後叫起來的,也確實,當時各旅下面直接就是營的編制。而集團軍直屬工兵團、通信團及教導大隊、司訓大隊作為勤務保障部隊基本被「忽視」了。2001年初,師改旅兩年多,發現問題很多,特別是旅炮兵分隊的指揮使用非常不便,於是全部的步兵旅又組建了旅屬炮兵團。吸取了這一教訓,在2003年再次師改旅時,原師屬炮兵團就基本保留了,直接轉化為旅屬炮兵團,連代號都不用更換。西藏那兩個山地步兵旅1985年也是由師改的,當時是4個步兵營和122榴彈炮、130火箭炮、工兵、通信、汽車等5個營。1990年組建旅屬炮兵團和防空營。這已經是很好的例子了,結果1998年師改旅還是很倉促地走了老路。

  1998年時實行旅營體制的集團軍,編製基本一樣,都是5個旅,其中步兵旅只有兩個,基幹作戰力量顯得薄弱。因此,2003年調整時,一是增加了步兵旅的數量,實行該體制的集團軍,除20集團軍外,其他最少是3個步兵旅,27集團軍因吃了大戶,更顯得龐大,為4個步兵旅。二是在步兵旅內部,均增加了步兵第4營,有些旅還增加了一個坦克營。如此,說明這種體制也是不斷在變化發展。以40集團軍為例,下面6個旅,3步1炮1高1裝,旅屬3個炮兵團,再加上集團軍屬4個團級部隊,就有7個團或團級部隊了。

  3、新世紀新階段,陸軍集團軍開創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2006年7月,我軍陸軍集團軍開始執行新的編制表,全面履行新的歷史使命,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近年來,陸軍集團軍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合理壓縮規模,改革體制編製,逐步推進部隊編成向小型化、模塊化、多能化方向發展。加快擴大陸軍航空兵、輕型機械化部隊和信息對抗部隊,不斷提高空地一體、遠程機動、快速突擊和特種作戰能力。

  我軍的陸軍集團軍與美軍陸軍集團軍(army)、軍(corps)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18個集團軍均為固定建制野戰部隊,有些還承擔應急機動作戰和戰略預備隊任務,集團軍對下屬師(旅)、團有很強的指揮控制關係。美軍現有6個集團軍司令部,主要作為戰區陸軍司令部而存在,其中第1集團軍負責陸軍後備部隊訓練;中央陸軍司令部兼第3集團軍;北方陸軍司令部兼第5集團軍;南方陸軍司令部兼第6集團軍;歐洲陸軍司令部兼第7集團軍;駐韓第8集團軍即將與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部合併。戰時將組建野戰集團軍,編入2個或2個以上的軍實施作戰控制,必要時還可指揮其他軍種或盟國的部隊。美軍現有第1、3、5軍,第18空降軍,其中第5軍即將撤銷。軍無固定編製,由於任務不同,軍可由不同數量和種類的師,以及其他戰鬥、支援和勤務部隊編成。平時,集團軍與軍沒有隸屬關係。美軍陸軍部隊的編制、裝備,是與其軍事戰略的需要相適應的,其特點是編製靈活,指揮層次少,適應性強,偵察、機動、火力和立體作戰能力都很強,這對進一步深化我軍陸軍集團軍的體制編製改革提供了借鑒。
  美軍師是基本戰術兵團,具有全面的作戰能力和支援保障能力。而軍無固定編製,其編成根據戰時作戰任務及可能使用的兵力而定。由於美國實行軍政、軍令分開型的指揮領導體制,作戰部隊的指揮機構精簡高效。因此編組起來非常便捷、靈活。

  而解放軍的編制體制與美軍有著很大的區別,實行的是軍政、軍令合一型的指揮領導體制。而且總體上而言,師還達不到美軍師的戰力,很難具有全面的作戰能力和支援保障能力,還需要更高一級機構的指揮協調。因此集團軍的日常管理和作戰指揮任務非常重,至少在目前來看還不會弱化它的作用。不過這次跨軍區的聯合軍演傳出一個信號,便是要提高師的全面作戰能力。因此,將集團軍改為日常管理機構可能是將來編製體制改革的方向,甚至組建獨立的陸軍領導機構。

  可以設想,在將來的體制編製調整中,我軍陸軍集團軍的數量仍有裁減的可能。為進一步實現"精兵、合成、高效"的總要求,可將集團軍機關與省軍區合併,保留集團軍番號,稱省軍區兼集團軍,統一領導區域內和具有隸屬關係的作戰部隊及支援部隊。這樣,既可以保留集團軍的番號與部隊的光榮歷史傳統,又可繼續行使軍事訓練、行政管理、後勤保障、裝備維修等職能。集團軍原主要作戰師(旅)可由大軍區(戰區)直接領導,遂行應急機動作戰任務。戰時將省軍區機關與集團軍分編,恢復獨立的集團軍建制投入戰鬥。




      解放軍兵力在中國各省市區的分佈


北 京

北京軍區
24軍摩步72旅(昌平)
38軍裝甲6師(南口)
衛戍區1師、衛戍區2師、衛戍區3師(通州)

天 津
摩步196旅(楊村)
24軍裝甲1師
武警81師
空15師(楊村)

河 北

24軍(承德)
24軍摩步196旅(唐山)
24軍炮兵旅(萬全)
24軍防空旅(秦皇島)
27軍(石家莊)
27軍摩步79旅(邢台)
27軍摩步80旅(鹿泉)
38軍(保定)
38軍摩步112師(高碑店)
38軍摩步113師(保定)
65軍(張家口)
65軍摩步193師(宣化)
65軍摩步194師(懷安)
65軍摩步207旅(涿鹿)
65軍裝甲7旅(蔚縣)
武警114師(保定)
空軍唐山指揮所
空22師(遵化)

山 西

63軍(太原)
63軍摩步82旅(大同)
63軍摩步83師(繁峙)
63軍摩步188師(忻州)
63軍裝甲旅(運城)
武警187師(榆次)
空10軍(大同)
空13師(懷仁)

內蒙古

摩步205旅(集寧)
40軍摩步119旅(赤峰)

黑龍江

23軍(哈爾濱)
23軍摩步67旅(牡丹江)
23軍摩步68旅(齊齊哈爾)
23軍摩步69師(哈爾濱)
23軍裝甲旅(大慶)
23軍防空旅(哈爾濱)

吉 林

16軍(長春)
16軍摩步46師(長春)
16軍摩步48旅(通化)
16軍裝甲4師(梅河口)
16軍炮兵21師(延吉)
16軍反坦克旅(延吉)
39軍裝甲3師(四平)
空1軍(長春)
二炮51基地(通化)

遼 寧

瀋陽軍區
39軍(遼陽)
39軍機械115師(蓋州)
39軍摩步116師(大石橋)
39軍摩步190師(本溪)
39軍防空旅(撫順)
40軍(錦州)
40軍摩步118旅(蓋州)
40軍裝甲5旅(阜興)
40軍炮兵7旅(錦州)
省軍區摩步116師(大石橋)
武警117師(盤錦)
武警120師(興城)
海軍旅順基地
空軍大連指揮所
空1師(瀋陽)

山 東

濟南軍區
26軍(濰坊)
26軍摩步76旅(青島)
26軍摩步138師(萊陽)
26軍摩步199師(周村)
26軍裝甲8師(濰坊)
26軍炮兵師(諸城)
26軍防空旅(即墨)
省軍區摩步200旅(?)
北海艦隊(青島)
海軍青島基地潛艇基地(青島)
海軍煙台基地
空5師(濟南)
空12師(威海)
空28師(濟南)

河 南

20軍(開封)
20軍摩步58旅(許昌)
20軍摩步60旅(信陽)
20軍裝甲11旅(信陽)
20軍防空旅(滎陽)
54軍(新鄉)
54軍摩步127師(洛陽)
54軍摩步160旅(商丘)
54軍摩步162旅(安陽)
54軍裝甲旅(南陽)
武警128師(鞏義)
二炮54基地(洛陽)

上 海

警備1旅
海軍上海基地
空軍上海指揮所
空28師(崇明)

江 蘇

南京軍區
1軍裝甲10師(蘇州)
1軍摩步炮兵旅(無錫)
1軍摩步防空旅(南通)
12軍(徐州)
12軍摩步34旅(鹽城)
12軍摩步36師(新沂)
12軍摩步92旅(南京)
12軍裝甲2師(徐州)
12軍摩步炮兵旅(徐州)
12軍摩步防空旅(鎮江)
武警2師(宜興)
武警181師(無錫)

浙 江

1軍(湖州)
1軍機械化1師(杭州)
1軍摩步7旅(金華)
東海艦隊(寧波)
海軍寧波基地
海軍舟山基地

福 建

31軍(同安)
31軍摩步86師(連江)
31軍摩步91師(漳州)
31軍摩步92旅(南平)
31軍摩步炮兵旅(泉州)
31軍摩步裝甲旅(漳州)
海軍福建基地
武警93師(莆田)
空8軍(福州)

江 西

安 徽

二炮52基地(祈門)
空10師(懷寧)
空3師(蕪湖)

廣 東

廣州軍區
42軍(惠州)
42軍摩步124師(博羅)
42軍摩步163師(潮州)
42軍炮1師(韶關)
42軍裝甲旅(花都)
南海艦隊(湛江)
海軍廣州基地
海軍湛江基地
空18師(遂溪)

廣 西

41軍(柳州)
41軍摩步121師(柳州)
41軍摩步123師(貴港)
41軍裝甲旅(桂林)
41軍炮兵旅(柳州)
空7軍(南寧)

湖 北

空軍武漢指揮所
空15軍(孝感)

湖 南

41軍防空旅(衡陽)
武警126師(耒陽)
二炮55基地(靖州)

海 南

軍區摩步132師
海軍榆林基地

四 川

成都軍區
13軍摩步149師(樂山)
13軍炮兵旅(樂山)
13軍防空旅(內江)
武警114師(南充)

重 慶

13軍
13軍摩步37師(江津)
13軍裝甲旅(豐都)

貴 州

軍區獨立炮兵一旅(貴陽)

軍區獨立炮兵二旅(安順)

雲 南

14軍(昆明)
14軍摩步31師(大理)
14軍摩步40師(開遠)
14軍炮兵4師(昆明)
空軍昆明指揮所
二炮53基地(建水)

西 藏

軍區山地步兵52旅(林芝)
軍區山地步兵53旅(昌都)
空軍拉薩指揮所

甘 肅

蘭州軍區
21軍摩步29旅(武威)
21軍摩步61師(天水)
21軍裝甲12師(張掖)
武警63師(平涼)
空軍8師(蘭州)

陝 西

21軍(寶雞)
47軍(臨潼)
47軍摩步55旅(耀縣)
47軍摩步139師(渭南)
47軍摩步141師(漢中)
47軍裝甲9旅(榆林)
47軍炮12師(商洛)
47軍防空旅(臨潼)
空軍西安指揮所

新 疆

軍區摩步4師(喀什)
軍區摩步6師(和田)
軍區摩步8師(霍城)
軍區摩步11師(烏魯木齊)
軍區炮13旅(阿爾泰)
武警7師(伊犁)
空9軍(烏魯木齊)

寧 夏
21軍炮兵19旅(中寧)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5-2 13:12

© 2015 SSKY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