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附件2:示範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參考大綱 
 
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應滿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要求,以因地制宜、清潔高效、穩定可靠、求是創新為原則,充分收集資源、負荷、建設條件等各項基礎資料,按照可再生能源可行性研究階段設計深度要求開展示範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工作。 
 
實施方案按照如下章節進行編制,明確提出相應技術方案和運行管理機制,明確提出設計成果等量化指標。 
 
1 概述 
1.1項目背景。項目地理位置、社會經濟基本情況,已與有關部門、企業或個人開展的前期工作進展。 
 
1.2項目單位概況。說明項目單位各投資方資產性質及股東構成、經營年限、主營業務、可再生能源行業及電力行業主要業績、資產負債等。 
 
1.3主要編制原則及依據。 
 
1.4 項目工程特性表。包括但不限於供電可靠性指標、各主要項目投資、經濟性評價基本邊界條件與結論、可再生能源在微網系統的容量/電量比、微電網容量/電量自給自足比率等。 
 
2負荷現狀與供需分析 
2.1 工程擬供能區域負荷(冷、熱、電)現狀。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和能源需求概況,說明用電負荷類型,對各類負荷進行不同時間斷面負荷特性分析(至少包括典型季節和典型日)。說明各類負荷的用能價格體系與年度使用成本。 
 
2.2 負荷水平預測。結合當地過去5年電力電量發展、經濟和電力發展現狀及規劃,分析本工程設計水平年及遠景水平年各時間斷面負荷特性。 
 
2.3 根據擬供電區域內負荷類型提出其供電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性需求。 
 
2.4 分析新能源微電網供電和公共電網弱連接供電間的關系以及技術需求。 
 
3 新能源資源 
對示範項目擬建地區新能源資源可利用條件進行分析,作為示範項目建設方案的基礎。新能源類型主要包括風能資源、太陽能資源、水能資源、生物質能資源和天然氣資源等,對所採用的能源資源分別按照類型進行分析與評價。 
 
各類新能源資源特性應包括其不同規模和布局下地典型出力特性、保證率與不確定性指標,並對生物質能、天然氣等需要成本的初級燃料成本進行分析。 
 
4  項目目標、任務和規模 
4.1 建設目標、必要性與基本原則 
 
提出項目整體建設運行的目標,包括新能源利用目標、微電網能源自給自足目標、微電網經濟性目標與微電網運行機制目標,並論述各目標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簡述項目所在地各類可再生能源資源及開發條件,供電範圍內負荷現狀及規劃,從能源資源合理利用角度論證項目開發必要性。分析對當地經濟和居民生產生活的促進作用。論述本工程建設條件和環境經濟效益,論證本工程建設的必要性。 
 
明確微電網示範的基本原則,論述因地制宜、創新機制、多能互補、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和示範推廣的具體要求,以及在項目中的體現方式。 
 
4.2 工程任務 
4.2.1 簡述工程所在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能源資源概況、電力系統現狀。 
 
4.2.2 說明本工程場址概況、分析與用地、環保、電網等規劃的符合性和協調性。 
 
4.2.3 統籌考慮負荷特性、電力系統特性及各方對本工程要求,提出工程開發任務。 
 
4.3 工程規模 
4.3.1 根據項目的電力需求,結合新能源資源評價結論,簡述各類電源的容量、年均發電量/耗電量,工程總體布置方案以及占地面積。 
 
4.3.2 簡述變電站、輸配電線路等電網工程建設方案。 
 
4.3.3 提出本工程各項主要電源、儲能裝置的建設時序。 
 
4.3.4 提出本工程可再生能源年均和全生命周期發電量分別占系統年均和全生命周期總發電量的比例。 
 
4.3.5 如本工程為聯網型新能源微電網,提出本工程為用戶供電量占供電區域內用戶總用電量的比例。 
 
5 新能源微電網方案總體設計 
5.1微電網系統總體方案 
 
5.1.1電源與電網建設分析。根據項目所在地各種能源特性與負荷特性,按照微電網項目目標與原則統籌分析相應各種電源的容量及其配比,分析各類電源各時間斷面的出力特性,進行綜合技術經濟比較,提出微電網電源構成與電網建設需求。 
 
5.1.2 儲能系統(如有)。根據項目目標與原則,提出本工程儲能系統配置原則、配置容量。 
 
5.1.3 系統出力特性和電力電量平衡。根據系統配置方案和負荷特性及規劃期內裝機安排,充分考慮“互聯網+”技術方案的可行性和優勢,統籌進行工程電力、電量平衡計算。明確微電網系統出力特性, 微電網與公共電網(如為聯網型微電網)之間的電力流向及互相交換的電力電量。 
 
5.1.4 系統接入方案。提出本項目變電設備(包括交流變壓器與電力電子變電設施)的布點和規模,確定各類電源接入系統的方案,提出微電網電源接入系統方案、與外部主電網的連接方案。 
 
5.2 微電網工程總體布置 
 
5.2.1 說明構成新能源微電網的各電源工程、電網工程的總體布置。 
 
5.2.2 說明新能源微電網工程的永久用地和施工臨時用地的範圍和面積。 
 
5.3 微電網工程建設方案 
結合新能源微網工程項目的技術特點,提出新能源微網各組成單元的建設時序安排及總體建設方案。 
 
5.4 微電網工程運行方案 
5.4.1 結合新能源微網能源流和信息流的技術特點,提出新能源微電網組網與各階段調試、試運行方案。 
 
5.4.2 結合微電網區域負荷要求、工程技術特點、電力系統特性和信息互聯網技術特性,分析系統電能質量、運行穩定性等因素,提出微電網工程運行期內各電源及儲能系統在典型狀態、極端狀態下的運行方案、負荷響應特性及其經濟性需求,與電網調度協調運行方案,智能通信和控制系統方案等。 
 
6 工程建設方案 
6.1 工程建設條件 
 
6.1.1微電網電源、電網工程所在區域自然條件。說明各電源、電網工程(含進站道路)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用地類型及面積、工程地質、地下礦藏資源、水文氣象、拆遷工程及工程量、站區自然地面標高等。 
 
6.1.2各電源、電網工程周圍環境。說明工程與周圍各類建築物、保護區、河流湖泊、機場、道路、軍事設施等的關系及可能存在的相互影響。 
 
6.2 各電源、電網工程站址比較與推薦意見 
應根據微電網工程建設基本條件和要求,對多個站址方案進行綜合技術經濟比較,說明推薦站址的意見。 
 
6.3 電源建設方案 
應根據新能源微電網的系統構成,分別說明各種電源涉及的設備、電氣系統、熱力系統、燃氣系統、土建、消防、施工等的方案。 
 
6.4 配電網與儲能系統建設方案 
根據電力電量平衡和必要的潮流計算成果,結合電網建設現狀及規劃,明確配電網系統接線方案(含過渡方案)、變電站配置及建設方案、線路方案和儲能設施具體布置方案。 
 
7 微電網實施機制 
7.1 能源與信息深度融合機制 
根據能源流和信息流在微電網中的技術特性,結合“互聯網+”工程的有關要求,提出兩者間深度融合的企業合作機制和運行實施機制。 
 
7.2 微電網市場化運行機制 
根據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和電力體制改革的原則要求,結合微電網的基本技術特征,提出微電網市場化運行機制及其初步經濟性結論。 
 
7.3 微電網示範及其推廣 
根據微電網建設運行實際,提出示範的重點內容、對產業及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提出微電網示範推廣的後續工作。 
 
8 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 
詳細說明新能源微電網工程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設計方案和所需投資概算。 
 
9 勞動安全與工業衛生 
詳細說明新能源微電網勞動安全與工業衛生設計方案的主要內容及專項投資。 
 
10 節能降耗 
10.1 詳細說明本新能源微電網工程主要能耗種類、數量和能源利用效率。 
 
10.2 結合擬採取的主要節能降耗措施,分析提出微網系統相對於燃煤火電機組可節約化石能源總量、溫室氣體和其他貪染物減排量。 
 
11 設計概算 
11.1 測算條件 
 
11.1.1 編制原則及依據 
1)  說明工程設計概算價格水平年。 
2)  說明定額、費用標準及有關文件規定。 
 
11.1.2 基礎單價、取費標準 
包括人工、機械、材料、建築與安裝等各項費用標準與依據。 
 
11.1.3 主要設備價格 
1)  說明各電源、儲能系統主要設備、變電站主要設備、配電線路導線(/電纜)價格。 
2)  設備運雜費計算標準。 
 
11.1.4建設項目資金來源和資本金比例、基本預備費率、年物價上漲指數、貸款利率、匯率等計算標準。 
 
11.2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11.2.1 新能源微電網工程靜態投資,單位靜態投資;工程動態投資,單位動態投資; 
 
11.2.2 各電源與儲能系統靜態投資,單位靜態投資;工程動態投資,單位動態投資; 
 
11.2.3 變電站工程靜態投資,單位靜態投資;工程動態投資,單位動態投資; 
 
11.2.4 配電線路本體工程投資,單位投資;工程靜態投資,單位靜態投資;工程動態投資,單位動態投資。 
 
11.2.5 設計概算表。主要包括新能源微電網工程總概算表;各電源與儲能工程、變電站工程、配電線路工程的總概算表、設備及安裝工程概算表、建築工程概算表和其他費用概算表。 
 
12 財務評價和社會效果分析 
12.1 財務評價邊界條件 
 
12.1.1 項目可明確享受的有關政策。包括工程擬建地區已明確的價格政策、優惠及補貼政策(如財稅優惠、補貼等),並附有關文件掃描件。 
 
12.1.2 項目建設情況。說明各電源、配電網、變電站、儲能等各主要配置的建設工期及其財務評價計算期(包括建設期和運營期)。 
 
12.1.3 資金來源與融資方案。說明項目資金來源、籌措方式。說明投資各方的出資比例、幣種和分利方式;項目債務資金應說明債務資金條件,包括支付方式、貸款期限、貸款利率、還本付息方式及其他附加條件等。 
 
12.2 財務評價 
12.2.1總成本費用計算 
1)  固定資產價值和其他資產價值計算。 
2)  總成本計算。 
 
電源與儲能項目的發電成本,主要包括燃料費、外購電力費、水費、其他材料費、工資及福利、折舊費、攤銷費、修理費、保險費、財務費用、其他費用等。 
 
配電網絡項目的供電成本。 
 
12.2.2發/供電、售電效益計算 
根據微電網運行機制、合理的負荷需求預測與發電出力預測、儲能特性和各類運行邊界條件下的電力電量成本及網絡成本,測算微電網整體運行成本最低方式下的發電、儲能應用組合。 
 
測算采用替代供能方式下的建設運行成本進行比較,提出新能源微電網的整體效益。 
 
對於明確各類能源價格的微電網,說明發/供電效益、售電效益的計算方法和參數。包括發/供、售電收入、稅金、利潤及分配。 
 
12.2.3 清償能力分析。進行借款還本付息計算和資產負債計算,分析項目的償債能力,提出利息備付率、償債備付率和資產負債率。 
 
12.2.4 盈利能力分析。通過項目財務現金流量計算,分析項目技術方案的經濟可行性和項目的盈利能力水平,計算項目總投資收益率、資本金凈利潤率等財務評價指標。 
 
12.2.5 財務生存能力分析。在分析項目總投資計劃與資金籌措、發/供、售電收入與稅金、總成本費用和利潤與利潤分配的基礎上編制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分析項目是否有足夠的凈現金流量維持正常運營,以實現財務可持續性。 
 
12.2.6 不確定性分析。進行盈虧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12.2.7 財務評價結論。編制財務評價指標匯總表及各項財務評價表,提出工程項目財務可行性評價結論。 
 
12.3 社會效果評價 
12.3.1 分析評價項目建設對所在地經濟發展、城鎮建設、勞動就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現實和長遠影響。 
 
12.3.2 分析本項目在提高項目所在地的用電水平的同時,對進一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的影響。 
 
13 結論及建議 
13.1綜述本新能源微電網在技術、經濟、社會與環境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主要結論。 
 
13.2 分析實施項目的創新性成果及其歸類(技術產品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評述成果推廣應用前景。 
 
13.3 提出今後工作的意見或建議。 
 
14 附錄:基礎資料收集清單 
進行可行性研究工作時,應對新能源微電網工程的建設條件進行深入調查,取得真實、客觀、可靠的基礎資料。主要包括(不限於)如下內容。 
 
14.1 項目所在地區(市、縣或區)社會經濟現狀及發展規劃,主要能源資源儲量與分布,能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現狀及發展規劃。 
 
14.2 項目所在地區(市、縣或區)電力系統現狀及發展規劃,主要電源形式、規模容量及其分布,主要用電負荷特性、容量及其分布,電網地理接線圖。 
 
14.3 項目所在地區(市、縣或區)行政區劃圖。構成新能源微電網系統各電源站(/場)址、變電站址、輸配電線路路徑1/10000地形圖,工程地質資料,水文氣象資料,土地利用規劃、自然保護區等資料。 
 
14.4 項目站(/場)址附近長期測站氣象資料、災害情況,長期測站基本情況(位置,高程,周圍地形地貌及建築物現狀和變遷,資料記錄,儀器,測風儀位置變化的時間和位置),收集長期測站近30年歷年各月平均風速、歷年年最大風速和極大風速以及與風電場現場測站測風同期完整年逐時風速、風向資料。 
 
風電場場址處至少連續一年的現場實測數據和已有的風能資源評估資料,有效數據完整率應大於90%。 
 
14.5 工程所在區域有代表性的長期觀測輻射資料、日照資料、降水和氣溫等氣象資料,項目現場太陽輻射觀測站至少連續一年的逐分鐘太陽能的總輻射、直射輻射、散射輻射、氣溫等的實測時間序列數據。 
 
14.6 生物質燃料的品種、儲量(/產量)、供應半徑以及可供數量,生物質燃料品質、價格、運輸距離及運輸方式等資料。 
 
14.7 天然氣燃料供應量、供應點及可供數量,燃料品質、價格、運輸距離及運輸方式等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