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0|回覆: 0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裝備技術] 蘇聯紅軍二戰身管壓制火炮家族

[複製鏈接]
字體大小: 正常 放大

3萬

主題

12

好友

3萬

積分

公民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9 20:56: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雄厚的基礎

二戰時期,蘇聯紅軍裝備的火炮大部分由位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的基洛夫工廠製造,當然,除了基洛夫工廠外,位於伊熱夫斯克、莫斯科、高爾基、第聶伯羅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彼爾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等地的工廠也參與了生產,30年代頭8年,蘇聯的火炮生產數量如下:

1930-1931:1911門
1932-1934:3778門
1935-1937:5020門

至1934年1月,蘇聯紅軍炮兵手中的各型火炮數量為17000門,至1939年,這個數字上升到56000門,至1941年6月22日開戰時,蘇聯紅軍已經裝備了超過59000門的各型火炮,其中不乏口徑大於210毫米的重型火炮。但戰爭的經驗表明,光有火炮的數量是遠遠不夠的,炮手的訓練水準,炮彈的準備充分程度以及指揮協同等都將會對炮兵的作用產生深遠的影響。一份紅軍第204重型榴彈炮團的報告指出,紅軍的炮兵部隊由於缺乏炮彈,往往延誤戰機。1942年1月是最為艱難的時候,從後方送往前線的炮彈只有44%能到達紅軍炮兵手裏,到2月份,紅軍手裏最為有力的火炮——喀秋莎火箭炮由於缺乏火箭彈經常趴窩。由於前線無法得到足夠的彈藥,紅軍士兵怨聲載道,最終迫使莫斯科方面在1942年2月16日撤掉了紅軍彈藥部長格澤米基,新上任的是萬尼科夫。尼基塔·赫魯曉夫曾公開指責當時的國防部長伏羅希洛夫沈溺於戲曲、歌劇,而對國家急需的軍火生產卻毫不關心。

雖然面對多重困難,但蘇聯紅軍在和希特勒對峙前曾參加多次戰爭,例如西班牙戰爭、蘇芬戰爭等等。特別1939-1940年和芬蘭的戰爭,紅軍第1炮兵師在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經驗的取得使得紅軍炮兵部隊在後來和納粹軍隊的較量中佔了上風。

★ 赤色鋼鐵

在蘇德開戰後的6個月裏,紅軍在潰逃中丟失將近一半的火炮,而德軍技術部門則在1941年底前修復25696門紅軍遺棄的火炮,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德軍繳獲5396門各型火炮,在斯摩棱斯克,德軍繳獲3820門火炮,在基輔會戰中,德軍繳獲了3718門紅軍火炮,而1941年全年,蘇聯各個兵工廠生產的各型火炮總量卻只有7282門。

大量火炮在戰爭中被遺棄或者損壞,但又無法及時地得到補充,這種惡性循壞導致蘇聯紅軍炮兵師的編制越來越小,每個炮兵師的火炮數量從原來的280門下降到132門,而多出來的炮兵則另外編組為紅軍炮兵後備部隊,直接受紅軍最高統帥部領導。1941年,紅軍炮兵後備部隊大約有110個連隊,佔紅軍炮兵總數的8%,到1942年12月初,後備部隊總數上升到255個連隊,至1945年8月,蘇聯紅軍炮兵有35%為後備部隊。這些後備部隊的編制越來越龐大,1941年年初,當時的後備部隊規模較小,紅軍採用獨立團形式來劃分這些後備部隊,1942年開始,後備部隊逐漸有了旅和師的編制,而到了1943年時,後備部隊的繼續壯大使得紅軍高層不得不採用兵團編制,在鼎盛時期,後備部隊曾一度達到10個兵團的規模。而且,這些後備部隊的裝備也是在時刻變更,1942年,每個炮兵師下屬8個獨立炮兵團,從1943年開始,每6到7個炮兵旅裝備的火炮數量為364門,包括各種口徑的加農炮、榴彈炮、迫擊炮以及火箭炮,後來成立兵團後,每個兵團下屬2個炮兵師和1個火箭炮師,加起來共裝備1000門火炮。

雖然德軍越來越向蘇聯腹地深入,迫使蘇聯大量的兵工廠開始往後方撤退,但在1942年,蘇聯兵工廠在艱苦的環境下的火炮產量達到了戰時的高峰——29600門,火炮口徑覆蓋了76毫米到305毫米的各種型號,1942年1月10日,史達林指示將採用“火炮進攻”,即對德軍聚集地發起進攻前用密集炮火對該地進行打擊,在整個進攻期間,火炮將及時提供支援,這對蘇聯兵工廠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為了團結盟友,蘇聯此時還向捷克和波蘭軍隊提供了大量的火炮裝備。為了儘快將法西斯入侵者驅逐出蘇聯,蘇聯兵工廠在後方建立了強大的兵工生產基地,紅軍手中的火炮數量開始急劇上升,1943年蘇聯兵工廠生產21735門火炮,1944年達到23841門,1945年生產13511門。同時蘇聯各個兵工廠吸取開戰前期的教訓,開始大量的生產彈藥,在1943年,大約有1300個工廠投入到彈藥的生產中,這個時期的彈藥產量也急劇上升,各年的彈藥生產數量如下:

1941年:5100萬發
1942年:8000萬發
1943年:8600萬發
1944年:9500萬發
1945年:6100萬發

這個時期蘇聯的兵工廠共生產了3.81億發炮彈,其中包括878萬發火箭炮炮彈。這個時期蘇聯的年平均炮彈生產數量達到了7860萬發,這些炮彈分配給了大約13.4萬根炮管(包括高射炮和反坦克炮),也就是每根炮管大約發射586.5發炮彈,而德軍此時的年平均炮彈生產數量為7100萬發,而只分配給了42500根炮管,也就是每根炮管發射了1670發炮彈,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開戰初期蘇聯紅軍的火炮損失率太高。但戰爭後期紅軍的數量優勢還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赤色鋼鐵成為打擊納粹的中流砥柱。

德國陸軍在使用中發現蘇聯研製的火炮中有許多優點,在蘇聯紅軍使用的火炮中,1938式122毫米火炮是最為成功的,其中有一門編號為2464的1938年式122毫米榴彈炮幾乎創造了火炮發射記錄,這門火炮總共發射了6541發炮彈,如果把這些炮彈的射程加起來,其總射程達到了4605公里,相當於從莫斯科到波羅的海的距離。在戰爭結束後,位於列寧格勒的工廠對該炮進行了檢查,發現其炮管的性能仍未下降,在經過例行檢查後,仍然可以投入使用。1945年4-5月的柏林戰役中,第142火炮旅下屬的一門152毫米ML-20榴彈炮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居然發射了4900發炮彈。

一戰時,每前進一公里約要犧牲100名士兵,到二戰時,這個數字下降大約一半,蘇聯炮兵估計每公頃面積上如果要產生這樣殺傷的話,採用76毫米火炮的話,射速必須達到10-12發/分,如採用100毫米火炮的話,射速為6-8發/分,122毫米口徑榴彈炮和152毫米口徑榴彈炮的射速必須達到5-6發/分和3-4發/分,但在後來的進攻中,德軍幾乎無還手之力,所以紅軍各型火炮射速約維持在1發/分左右。1941-1942年莫斯科保衛戰中,紅軍在每公里戰線上佈置30-35門火炮,隨著戰爭深入,紅軍手中的武器數量激增,戰爭末期在每公里戰線上紅軍佈置325門火炮,在進攻柏林中,紅軍依然保持了每公里295門火炮的規模,整個紅軍炮兵手中的火炮數量在此時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常規火炮88900門,火箭炮2167門。

★ 輝煌戰績

紅軍炮兵第一次大規模的炮擊開始於1942年11月19日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紅軍在史達林格勒地區佈置了17000門各型火炮,紅色鋼鐵怒吼著砸向法西斯侵略者,次年7月5日,在庫爾斯克會戰中,20000門火炮用於打擊侵略者,參加會戰的包括第二和第七兵團,這兩個兵團裝備了2516門火炮,這些火炮擺成大約14公里寬的火炮發射陣地,火炮發射時的場面蔚為壯觀。

1943年,為了解放列寧格勒,紅軍幾乎將所有的炮兵部隊都集結了起來,組成了3個炮兵兵團,另外還有一個海軍的列車炮旅以及波羅的海艦隊的一些炮兵部隊。這些部隊經過整編重組後於1944年1月中旬開始了行動,14日晚,2.16萬門大炮炮口指向了列寧格勒地區德軍聚集地,所有的紅軍炮兵全部進入戰位,每個炮兵陣地都儲存了足夠的彈藥,列寧格勒地區上空濃重的烏雲仿佛預示著大戰的來臨,15日上午7時10分,一聲令下,所有的紅軍大炮幾乎在同一時刻發出怒吼,成千上萬發的炮彈朝著德軍陣地奔去,炮擊的開始同時也吹響了列寧格勒保衛戰的號角,紅軍進入全面反擊階段,至8時40分炮擊結束,紅軍總共向德軍陣地傾瀉了22萬發炮彈,為後續地面部隊推進鋪平了道路。在同年的夏季反攻中,紅軍在東線戰場集結了2.4萬門火炮,在一個月後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會戰中,紅軍光一個軍就集中了2430門火炮,火炮陣地綿延8.3公里。

1944年7月5日,紅軍炮兵在博布魯伊斯克成功騙過納粹軍隊耳目,在一個星期的時間內將35000輛機動車輛和3500門火炮轉移至白俄羅斯前線戰場,紅軍後續行動能夠取得勝利跟這次戰略大轉移密不可分,同年8月20日開始,烏克蘭前線部隊的第2軍和第3軍開始反攻,大批的炮兵部隊在夜幕的掩護下朝集結地進發,這兩支部隊對原先的170個炮兵團進行了整編,最後數量精簡至113個炮兵團,其部署的火炮數量達到了6200門,20日淩晨,這些大炮開始了齊射,該日蘇聯地面部隊向前推進了12公里,次日,德軍無法忍受紅軍的炮擊,舉白旗投降。

隨著戰爭的繼續,紅軍炮兵部隊的集中作戰規模越來越大,1945年1月12日,波蘭中部,維斯瓦河戰役,紅軍集結了39320門大炮,該日淩晨3時整,炮擊開始,整個炮擊持續了1個小時,早上7點,德軍還沒有投降,39000門大炮又開始炮擊,紅軍火炮密集程度簡直到了空前的程度,第8軍在7公裏寬的陣地上集結了2438門各型火炮,在33公裏寬的陣地上,火炮的數量達到了7600門。在炮擊中,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25分鐘內朝德軍陣地傾瀉了31.5萬發炮彈,炮彈總重超過5000噸。德軍的抵抗意誌最終被強大的火炮威力瓦解。

紅軍炮兵最大規模的作戰是在1945年4月16日的奧得河戰役上,紅軍集結了多達41600門火炮,炮擊從該日淩晨3:50開始,6:30結束,紅軍共發射將近45萬發炮彈!

戰爭後期,紅軍炮兵甚至對一些小型目標也採用狂轟濫炸的方式,在格拉伯地區,第5突擊師在前進途中遇到了一小批頑固的納粹分子在工事內抵抗,師長迅速調集180門火炮在5分鐘內朝該地域傾瀉了1150發炮彈,最後這些工事幾乎全部被炸毀,許多用於構築工事的直徑在幾十釐米的圓木被炸成了木屑,地面上到處是冒著縷縷青煙的彈坑。

在柯尼斯堡,蘇軍在每公里的戰線上佈置了100門以上的重型火炮,成功地摧毀了德軍的一些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的重型工事,減少了紅軍地面部隊的傷亡。

這種大規模的炮擊帶來的效果通常是其他武器無法達到的,在最後進攻柏林的戰爭中,在一個街區的面積上,紅軍共傾瀉了1000發炮彈,在帝國航空部附近有一個避難所,最後從裏面出來的倖存的130名德國人中,其中17名已經被蘇軍的大炮震得神經錯亂,超過一半的人已經被震成了聾子。而在最後朝希特勒巢穴進攻的途中,紅軍每公里就集結了500門大炮,黑洞洞的炮口隨時準備朝沒落的納粹發射成噸仇恨的紅色鋼鐵。

在戰爭結束後,1800名紅軍炮兵部隊官兵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500個紅軍炮兵連隊受嘉獎。1943年開始,紅軍用鳴炮慶祝大型戰役的勝利,首次鳴炮是在1943年8月5日 慶祝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的解放上,24門大炮齊鳴12響;第二次鳴禮炮是在同年的8月23日慶祝哈爾科夫解放儀式上,224門禮炮齊鳴20響。隨著重要城市的不斷被解放,禮炮鳴放也越來越頻繁,基輔,塞瓦斯托波爾,明斯克,維爾納,布加勒斯特,里加,貝爾格萊德,華沙,布達佩斯,克拉科夫,維也納,布拉格,柯尼斯堡,柏林,這批城市的解放都採用324門禮炮鳴放24響的方式,剩餘的一些城市則採用124門禮炮同時鳴12響的方式,在1945年9月9日的勝利日上,紅軍以1000門禮炮齊鳴30響的方式慶祝勝利的最終到來。

歐洲戰場戰事結束後,紅軍將手中相當數量的火炮轉移至遠東戰場,同時紅軍還將大量的火炮轉交給了社會主義兄弟,這些經過戰爭考驗、堅固耐用的蘇制火炮被大量分配給友好國家軍隊,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經蘇聯允許,在本國境內生產蘇制火炮,中國購買了1938年式122毫米火炮,並在國內自行生產,該型火炮在中國國內稱為54式。民主德國原先也曾接收了大量的蘇制火炮,至1956年,民主德國軍隊裝備了大約2200門從二戰戰場上退下來的蘇制火炮。蘇制火炮的壽命之長令人瞠目結舌,北韓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場,甚至後來的南斯拉伕戰爭都有著這些曾經參加過二戰的古董級火炮的身影,雖然這些火炮的年齡比使用這些火炮的士兵年齡還大,但蘇制武器的堅固耐用卻令這些士兵深信不疑。

★ 輕型火炮

在開戰初期,紅軍裝備的大部分火炮性能是十分落後的,這些火炮大部分直接來自於沙皇軍隊,其中裝備較多的一種是口徑為76.2毫米的00/02P式野戰加農炮,這型火炮由位於列寧格勒的普提洛夫工廠生產,至1941年紅軍中還有相當部分的連隊裝備這型火炮,除此之外,當時的芬蘭和羅馬尼亞軍隊也裝備有該型火炮,立陶宛軍隊在1939年時還以該型火炮為主力。波蘭於1926年從蘇聯購買了生產許可證,在國內自行生產75毫米口徑的02/26野戰炮,至1939年,波蘭陸軍還裝備有446門該型火炮。這些火炮被德軍繳獲後,德軍將其稍事修理就裝備了德國陸軍,其中00/02P式野戰加農炮在德軍中的編號為IeFK 294(r),75毫米口徑的02/26野戰炮在德軍中的編號為FK 02/26(r)。

00/02野戰加農炮被後期研製的02/30加農炮取代,後者的總設計師為W·N·塞德仁科,這種火炮有兩種型號,其中基本型號採用30倍口徑炮管,後期型號則採用40倍口徑炮管,1974年越南戰爭後期還曾發現了該炮的蹤影。德軍也曾繳獲了一定數量的該炮,其中30倍口徑炮管的編號為FK 295/1(r),40倍口徑炮管的為FK 295/2(r)。該炮的牽引時速為6-7公裏。

1933年,蘇聯紅軍接收了一種新型的76.2毫米口徑的加農炮即1933年式,但這種榴彈炮只是一種過渡性產品,其研製都是為了填補暫時不能服役的1936年式榴彈炮,這從其炮架可以說明,為了加快研製進度,該炮的炮架直接來源於1910/30式122毫米野戰榴彈炮,該型榴彈炮在1941年時還有服役紀錄,德軍給其編號為FK298(r)。

開戰前期,在蘇聯境內的德軍遭遇了裝備1936年式榴彈炮的蘇聯紅軍炮兵師,該炮的炮口初速達到了706米/秒,發射普通榴彈炮時射程可以達到13600米,是蘇聯紅軍手中當時同等口徑榴彈炮射程最遠的火炮,而同樣裝備蘇聯紅軍炮兵師的1927年式76.2毫米口徑榴彈炮由於是以1902年式榴彈炮為基礎研製,所以和1936年式相比,性能差距較大。在1936年式榴彈炮基礎上,蘇聯又發展了1939年式榴彈炮,為了加快研製進度,該炮採用1936年式榴彈炮上50%的零部件,針對後者炮架過重,嚴重影響機動性的不足,1939年式榴彈炮對炮架進行了簡化,隨後重量大大減輕,同時還採用了套筒簧取代了原來的板彈簧,增強了行軍過程中對不良地形的適應性。雖然該炮投入使用的時間不長,不過在1941年底,德國陸軍就已經有相當數量的該型火炮在服役,德軍為其分配編號為FK 297(r)。該炮已經對1936年式榴彈炮進行了大規模改進,但從一線部隊使用的情況來看,紅軍士兵還是嫌該炮過於笨重,使用過於複雜,而且該炮成本過高,不能大規模生產。1941年底,紅軍炮兵部隊接收了一種新型76.2毫米火炮,即1941年式ZIS-3加農炮,由位於高爾基的工程師A.E.克佛洛斯汀、E.A.薩金和A.F.戈爾迪埃夫在威斯利·格拉賓將軍的領導下設計,和1939年式相比,該炮保留了前者的火力性能,但簡化了設計,重量減輕,便於機動和快速作戰,而且ZIS-3的生產時間減少了1/3,生產成本降低了2/3,生產該炮的主要兵工廠有位於高爾基的92兵工廠和位於沃特金斯克的235兵工廠,德軍曾繳獲了相當數量的ZIS-3,其在德軍中的編號為FK 288/1(r)。德軍士兵非常喜歡使用該型火炮,德軍高層有關該炮的記錄如下:我們的反坦克火力在45毫米反坦克炮退役後大大被削弱,而事實證明,過早丟棄繳獲的ZIS-3火炮同樣也是不明智的,ZIS-3火炮的反坦克能力使得一般的專用反坦克炮相形見絀。從德軍的評價中可以看出,ZIS-3同樣具有優秀的反坦克能力,該炮的炮口初速為680米/秒,能在500米距離上擊穿90毫米厚的裝甲,在當反坦克炮使用時,該炮的命中率和摧毀率是相當高的。由於該炮炮口初速高,攻擊坦克所需時間少,所以通常在炮彈出膛後不久就聽到炮彈撞擊坦克裝甲的碰撞聲,這表明敵方坦克已被摧毀,所以德軍士兵親切的稱其為“急速響”。

ZIS-3的成功使得這個設計團隊聲名大振,史達林為了給前線部隊配備一種超級反坦克武器,命令這個設計小組研製107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但這個小組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設計出107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

在ZIS-3服役後,又有幾種口徑大於76毫米的輕型火炮服役,一種1943年式85毫米野戰加農炮,該炮射程為16000米,戰鬥全重為1600公斤,炮彈重為9.5公斤,隨後服役的1944年式(D-44)85毫米野戰加農炮全重為1725公斤,射程15500米。1944年5月7日,由W·G·格拉賓領導,A·E·克佛洛斯汀、I·S·格拉班和K·K·若恩等人研製的100毫米口徑的BS-3加農炮開始服役,BS-3和ZIS-3一樣具有強大的反坦克能力,該炮能夠在500米距離內垂直擊穿160毫米厚的裝甲,對德軍的虎I、黑豹坦克以及斐迪南重型坦克殲擊車構成嚴重的威脅。

1927年式團屬加農炮配屬紅軍騎兵師和步兵師,該炮雖然過於笨重導致在進攻中無法及時提供火力支援而備受指責,但該炮炮身結實,不太容易在高強度的運動中損壞,所以也有部分紅軍士兵對其情有獨鍾,直至1943年,性能更好的OB-25服役,該炮由M·J·茲魯尼科夫領導的團隊設計。

蘇聯在二戰時期還研製了兩款76毫米口徑的山炮,即1909年式和1938年式山炮,這些火炮都能方便地拆卸開來,可以裝載在驢子或者馬匹等上運到交通不發達的山嶺地區作戰。

★ 中型口徑火炮

紅軍炮兵部隊使用最為廣泛的武器其實還是122毫米和152毫米口徑的火炮,這從德軍繳獲的數量就可以看出,德國陸軍從1941年6月21日至12月20日就繳獲了38門122毫米口徑和224門152毫米的蘇制火炮。

1930年,蘇聯開始改進1910年式107毫米炮,改進後的火炮採用更長的炮管,擁有更長的射程,該炮一直服役到1941年,由於該炮的重量較大,紅軍在撤退中往往將其遺棄,所以德軍在戰爭中取得了相當數量的該型火炮,德軍將該炮編號為K352,在當時的東線戰場上,納粹軍隊曾經廣泛的使用該炮。1941年,一種新型火炮開始進入紅軍炮兵部隊服役,即1941年式107毫米野戰榴彈炮,這型火炮採用了1938年式152毫米榴彈炮的炮架,但這種炮的裝備數量卻不是很多,主要原因是生產該炮的兵工廠在德軍1941-1942年的閃電進攻中很快淪陷。

除這兩型火炮外,紅軍還曾使用過另一型107毫米山炮,射程在8000米左右,炮口初速360米/秒,雖然性能不是十分優良,但該炮戰鬥重量只有800公斤,低於76毫米口徑榴彈炮,十分方便在拆卸後用馬匹運輸,所以該炮在山地作戰時十分理想,紅軍在喀爾巴阡山脈和高加索山地區曾廣泛使用該炮。

1910/1930年式122毫米榴彈炮是紅軍早期使用的較為廣泛的中型火炮,在30年代初期,紅軍前線部隊中曾大量裝備該型火炮,德軍入侵蘇聯早期繳獲的這些火炮數量相當可觀,經修復後分配編號LeFH 388(r),有部分火炮還流落到芬蘭陸軍手中。

1935年,一種新型122毫米野戰加農炮服役,該炮直接採用了1934年式152毫米榴彈炮的炮架,德軍在1941年繳獲該炮後重新編號為K390/1(r)。1937年,1931/37A-19榴彈炮開始服役,該炮其實是一種拼湊出來的臨時產品,採用1931年式122毫米榴彈炮炮管和152毫米榴彈炮炮架,由高級工程師F·F·皮特洛夫設計,但該炮的生命力卻出奇的長,在整個戰爭期間,在各個戰場,都可以發現該炮的身影,而蘇聯紅軍擊毀的德軍第一輛坦克的戰果就是由該炮取得。

M-30式122毫米榴彈炮也稱1938年式,也是出自F·F·皮特洛夫之手,1938年在彼爾姆完工,隨即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第9火炮兵工廠、位於彼爾姆的第172火炮兵工廠和位於史達林格勒的第221火炮兵工廠開始大規模生產,該炮是蘇聯二戰火炮的傑作之一,二戰結束後的30餘年時間裏,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還裝備有很大數量的M-30火炮,足見該炮的性能優良。

在直射時,該炮能夠在1000米距離垂直擊穿140毫米厚的勻質裝甲鋼板,而且該炮的炮身有鉚接和鑄造兩種類型,方便大量製造,炮身堅固,能夠裝上雪橇,方便在蘇聯冰天雪地的環境中轉移機動。德軍繳獲該炮後對該炮讚嘆不已,為該炮分配編號為K390(r),中國也曾進口過該炮,並在國內自行生產,即54式和54-1式。該炮除了能夠發射殺傷榴彈外,還能發射破甲彈,煙霧彈,照明彈等各種類型炮彈,其中殺傷榴彈OF-462的有效殺傷面積為60米×20米,爆炸產生的彈坑直徑為2米,深40釐米。為了增加命中率,該炮還配屬有BL-460A用於校準火力,BL-463則為曳光彈,D-462A為發煙彈,S-462則為照明彈,該彈在500米上空爆炸,能夠照亮直徑1公裏的區域,而S-463則在400米上空爆炸,能夠照亮直徑800米的區域,通常這些炮彈的下降速率為8-9米/秒。

紅軍炮兵中裝備的152毫米系列火炮型號較多,其中早期研製的09/30式榴彈炮由於性能落後,所以只在部隊中作為訓練器材使用或者只少量裝備二線作戰部隊,不過德軍也曾俘獲過這些火炮,編號為sFH 445(r)。後期的1910/30式152毫米加農炮由兩種型號,分別有馬匹牽引和機動車輛牽引,德軍繳獲了大量的這種火炮,分配編號K 438(r)。

1910/30式152毫米野戰榴彈炮由法國在一戰前為俄軍設計,1930年開始進行現代化改進,紅軍炮兵部隊在1941年時還有使用,德軍為該炮分配編號。

1937年式152毫米加榴炮服役後,開始取代1910/34式加農炮,該炮由F·F·皮特洛夫領導,包括M·W·布爾納舍夫,S·P·基爾巖科等人參加了設計,該炮採用了122毫米榴彈炮的炮架,重量較輕,能夠發射各種類型的炮彈,該炮結合了加農炮和榴彈炮的特點,為了使用方便,該炮同樣發展了兩種型號,可以分別用馬匹和機動車輛牽引,該炮成為二戰時期紅軍幾種核心火炮之一,其生產也貫穿了整個偉大的衛國戰爭。

1938年式152毫米榴彈炮雖然具有較遠的射程,但該炮的重量過大,牽引速度不超過35公里/小時,所以生產數量不是很大,紅軍在撤退時該炮成為遺棄的重點目標,所以德軍裝備了大量的該型火炮,該炮在德軍中的編號為sHF 443(r)。

1943年開始,在F·F·皮特洛夫領導下,A·N·布拉舍夫,P·A·克米薩洛夫等人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裏完成一種新型152毫米榴彈炮的設計,該炮即後來的D-1,1944年開始量產,首批裝備該炮的是第1榴彈炮警備旅,隨後每個師裝備18門。該炮的炮彈採用彈丸和發射藥分開的方式,可以根據打擊目標的遠近選擇多達8種類型的發射藥,配屬榴彈、曳光彈,榴彈重46.96公斤,彈丸重40公斤,裝藥5.77公斤,可以採用卡車牽引。

在紅軍炮兵部隊中還有一種裝備數量不是很多的152毫米火炮BR-2,該炮只是將152毫米口徑炮管安裝在了BR-4火炮的炮架上,該炮的炮口初速為880米/秒,發射炮彈重量為48.58公斤,射程27000米。

★ 重型火炮

紅軍使用過的重型火炮中,1931年式203毫米榴彈炮(B-4)是外形最為怪異的一種,該炮由F.F.棱德巖爾、N.I.馬格達斯夫和A.G.加夫裏利夫等人設計,由位於列寧格勒的波爾舍維克兵工廠製造,該炮雖然笨重無比,但在二戰期間,該炮在對付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哈爾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但澤以及進攻柏林的途中,蘇軍一直都裝備著該炮。1944年6月5日列寧格勒戰場,由I·I·維德門德科少校領導的兩個203毫米榴彈炮連摧毀了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的躲在地下深達3個樓層的一個重型碉堡。該炮採用彈丸和藥包分離的方式,炮架左側裝有一小型起重機用於調運彈藥,炮彈發射速率為3發/分,射程17500米,炮口初速607米/秒,水準射界60度,一門203毫米火炮需要15名士兵操縱,在運輸時,該炮能夠拆卸成兩部分即炮架和炮管,方便裝卸。

B-4由於重量較大,所以在炮架上改用履帶,一般採用拖拉機牽引,牽引速度大約為15公里/小時,由於俄在冬天是大部分地區都在冰天雪地中,而且冰雪融化後經常是泥濘異常,這對大重量的火炮機動是非常不利的,對於總重15800公斤的B-4來說,加裝履帶後機動性的提升是相當明顯的。

1933年,一種203毫米口徑的加榴炮開始服役,即1933年式加榴炮,該炮重量明顯輕於B-4,但炮口初速達到了730米/秒,不過該炮加裝了發動機驅動履帶,所以可以認為該炮是自行式火炮,這使得該炮具有快速展開能力,不過後來研製的1939年式203毫米加榴炮卻仍然不具有自行能力。

1939年式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同時服役的還有1939年式210毫米加農炮(BR-17),該炮採用了和B-4同樣的炮架和履帶,該炮的射程達到了29400米,其炮彈重量達133公斤,威力相當可觀,炮口初速800米/秒,最大牽引速度25-30公裏/小時,1939年式加農炮採用組合式炮管,在必要時能夠將內部炮管拆卸。德軍在1941年6月至12月的半年時間裏總共繳獲了72門該炮。

另一種大威力火炮為1939年式280毫米榴彈炮,炮口初速356米/秒,雖然射程只有10650米,但該炮發射的炮彈重達246公斤,威力驚人。該炮的水準射界為左右8度,高低射界為0到60度,戰鬥重量達18400公斤,在運輸時能夠拆卸成3部分。

在所有火炮中,BR-18式305毫米榴彈炮是紅軍最具威懾力的武器,該炮炮彈重達330公斤,能在1000米距離以60度角穿透2-2.5米厚的混凝土,該炮射程16500米,炮口初速530米/秒,該炮的重量相當可觀—戰鬥重量35000公斤,行軍重量達到了54000公斤,運輸時拆卸成3部分,炮管、炮架上部分和炮架下部分。該炮同樣採用組合式炮管,由於該炮的笨重,所以從行軍狀態轉至戰鬥狀態需要將近3小時的時間,該炮在1944年列寧格勒地區的反擊戰中曾使用過。

除此之外,紅軍炮兵司令部下屬的炮兵部隊還曾使用過口徑在356毫米甚至500毫米的列車炮,而紅軍曾經使用的234毫米和240毫米火炮數量則更是少之又少。《國際展望》雜誌□ 本刊特約撰述 趙治金 塔 希 轉自新浪軍事

http://big5.huaxia.com/thjq/jsgoucheng/2005/09/22713.html

家與國的夢不結束,偏偏一顆心抗拒屈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發表回應 登錄 | 免費註冊

GMT+8, 2024-4-27 06:19

© 2015 SSKYN

回頂部